0 item(s) - US$0.00
  • Communication & Society

Communication & Society

Published for the Centre for Chinese Media and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Centre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hinese , 2024/10

240 x 170 mm , 264pp ISBN / ISSN : 1992-1985

  • US$17.50


In Stock

《傳播與社會學刊》(以下簡稱學刊) 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和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院「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合辦的中文學術期刊,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創刊,目前每年刊行四期,刊期為一月、四月、七月和十月。

學刊已經正式成為「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 (TSSCI)」收錄的期刊。從2013年1月起,所有刊登在《傳播與社會學刊》的學術論文,均會被納入TSSCI。

本刊宗旨有三點:鼓勵原創性的傳播理論探索並發表原創及優秀的研究成果;同時為中港臺及海外華文傳播研究者提供一知性探討的平臺;並宣導跨學科傳播學研究,促進華語傳播學術主體的發展。

學刊以刊登來自世界各地的傳播學研究論文為主,輔以著名學者學術對談、傳播論壇等欄目,讓讀者更深入掌握當今傳播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的發展。



Sponsors

Centre for Chinese Media and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o-Sponso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ACCS)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Media Centr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UK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C)

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CA)

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 (CCS)

National Center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Studie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ogram in Chines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Duke University, USA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uda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itorial Committee

Editor-in-Chief

Ven-Hwei L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Edito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Chingching CHA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Ying Him FU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i-Hui HUANG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u HUA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Hai LI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ack Linchuan QIU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w Med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Yunya SO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Ran W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Xiaosui XIA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Guoliang ZHANG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uhua ZHOU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Missouri, USA

Assistant Editor

Daisy Xiaoxuan CHE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opyeditor

Lai X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Editorial Assistant

Miao XU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Editorial Advisory Committee (in alphabetical order)

Yaly CHA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in-Hwa CH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Tsan-Kuo CHA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Changfeng CHEN     Tsinghua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Lidan CHE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Kuan-Hsing CHE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Jensen CHUNG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USA

Iris CHYI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Deborah DAVIS     Yale University, USA

Tiance D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Junfei DU                 Nanj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ien-san FE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Louisa HA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USA

Xiaoming HAO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Zhou 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unhao HONG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SA

Baijing HU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Yiqing HU Nanj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Zhifeng H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engmin HUA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Fei JIA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eng KUO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Liangwen KU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in Chuan LE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Benqian L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u Chu LI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Jing-Ling LIN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wan

Hailong LIU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Yu-Li LI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hih-Hung LO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Taiwan

Zhongdang PA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Stanley ROSEN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USA

Bo SHAN Wuh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lement York Kee S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Marina SVENSSON Lund University, Sweden

Chen-Chao TAO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Georgette WA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Jing WA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Song-In WANG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Taiwan

Lu WEI Zhejia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Wei-Chun WEN Shih Hsin University, Taiwan

Jing WU Pek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Emilie Yueh-Yu YEH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Hong YIN Tsinghua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Hongzhong ZH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Kun ZHA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inland China

Zhian ZHA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Yuezhi ZHAO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Baohua ZHOU Fud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unyang ZHU Fud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Jonathan Jian Hua ZH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ing ZHU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傳播與社會學刊》學刊園地公開,凡探討傳播與文化或社會關係,而未經發表的中文學術論文,均歡迎投稿。本刊採用電子郵件方式投稿,投稿者請將稿件的Word 文檔寄送至本刊電子郵箱comjournal@cuhk.edu.hk

處理流程與投稿須知

Ethics Guidelines for Submission to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English only)

總第七十期‧2024年

寫在卷首

多維的學術圖景

邱林川

學術對談

網絡規管的新秩序:權力、控制與治理

對談人:姬德強、黃楚新、郭中實、王丹、黃磊

研究論文

網路健康社區議題研究的知識圖譜、演進脈絡與前景展望——基於SSCI相關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聶靜虹、左翊廷

從歸屬需求到親社會在線自我披露:錯失恐懼和自卑感的鏈式中介作用

馬曉悅、萬婧

「手機沉悶」:數位媒體與香港青少年文化

朱順慈

網絡哀悼的賦權效應:社交媒體哀悼空間的話語實踐與權力博弈

邵鵬、王晟、應恩挺

傳播論壇

傳播研究範式的變更:媒介學的興起

黃旦

ICA年度雙語論文

與人分享,幸福提升:社群媒體自我表露對台灣民眾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樊一寧、羅文輝、張博翰

總第六十九期‧2024年

寫在卷首

傳播研究的理論與現實

梁海

學術對談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對談人:周樹華、閆岩

研究論文

重建「地方」:單位制社區轉型中的關聯再造與媒介化顯現

徐婧

互聯網加劇了青年人的社會不滿?互聯網使用與社會公平感:以信息暴露為中介

施穎婕

算法實用知識與數字弱勢群體的主體性建構—基於對銀髮用戶媒介實踐的紮根考察

任韻靈、彭璐璐

健康信念框架下中國大陸媒體新冠疫苗報導分析

曹培鑫、宋軍彥

素人的力量:「自然幫助人模式」在社區女性癌症篩檢宣導的運用

盧鴻毅

傳播論壇

數字交往的觀念

杜駿飛

總第六十八期‧2024年

寫在卷首

傳播研究任重道遠

周樹華

學術對談

學界和公眾對人工智能認知的再思考:當今之境,未來之航

對談人:Matthieu GUITTON、鍾布、宋韻雅

研究論文

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對制度化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基於政務短視頻的有調節中介效應分析

謝澤杭、于晶

族群的再現與在線:台灣原住民族群正名的社交媒體實踐

莊元薰、E lreng LADHOLOA

網絡多模態時空耦合對謠言信息的聚合與泛化影響研究—基於突發事件的受眾認知圖式視角

陽長征

疫情之下的線上健康素養與健康選擇:一項對保護動機理論的擴展研究

肖迪、耿書培、余歡

中國大陸傳播學核心研究者及其論著的結構與特點:一項實證分析

陳莉娟、袁曉露

凡人英雄主義的肖像生產與合意式宣傳:對2020 年「最美逆行者」視覺傳播現象的分析

李艷紅、劉佳諾

總第六十七期‧2024年

寫在卷首

傳媒與社會的韌性、修復與重新連接

方可成

學術對談

不確定時代中的生命經驗、跨學科知識生產與批判性反思

對談人:楊國斌、陳昶文、林聖鈞、邱林川

專題論文

作為媒介的自然:居家隔離中的人、植物與城市

卞冬磊

「後疫連接」中的城市陪伴動物數位故事講述實踐與社會交往變遷

方師師

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社區微信群:上海疫情期間社區團購研究

楊涵庚、王琢玉

互助性連結:中國數字志願者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網絡行動邏輯

黃春燕、尹連根

啟動可供性:社區微信群與健康知識分享行為—來自上海的經驗證據

李龍飛、張國良

社交媒體使用如何增進在線社會支持尋求:社會資本與心理韌性的鏈式中介作用

王韻、張葉

總第六十六期‧2023年

寫在卷首

社交網絡和平台的社會和商業影響

馮應謙

學術對談

華人傳播學者對話ChatGPT:人工智能與傳播學研究

對談人:ChatGPT、李金銓、邱林川、馮應謙、魏然、周樹華、黃懿慧、陳韜文、黃煜、鍾布、宋韻雅、梁海、張引

人機之交淡若水:從一次虛擬的「學術對談」說起

肖小穗

本科生、研究助理、課題負責人?試論ChatGPT 在學術研究中的角色

方可成

研究論文

台灣中高齡民眾臉書和LINE使用、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研究

王嵩音

微網紅代言人類型、訴求類型、語言風格之效果研究:以輕奢珠寶為例

李雅靖、何宜玲

突發事件中的數字賦能、社會秩序與社會活力—以上海T社區為例

林升棟、顧玉玲、普非拉

從看不見到被看見的廚務工作:社群媒介對於母職女性的限制與賦權

賴曉芸、蕭蘋

聯名廣告爭議事件之危機傳播分析:以杜蕾斯與喜茶合作為例

陳剛、杜翊銘、姚惠忠

ICA年度雙語論文

中國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普遍信任與特定信任之間的動態關係

李紅梅、湯璐

總第六十五期‧2023年

寫在卷首

感恩與告別

羅文輝

學術對談

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媒介教育

對談人:大衛.帕金翰、龔偉亮、呂安娜

研究論文

線上社群中效能信念、關係品質與協作意願之研究

蕭丞傑

新冠疫情時期的「網紅」知識分子與大眾民族主義—基於今日頭條視頻號的研究

王海燕、吳琳

檢視社會大眾感知的違反預期程度在企業危機中的影響,以及企業-善因契合度對企業危機後形象的修復效果

簡廷恩、李秀珠、陳德玲

平台「熱趨同」:基於新浪微博的內容熱度與相似度網絡中心度關聯結構分析

徐翔、孫天怡

兩岸紀錄片政治的當代演變:從格里爾遜「鏡子/錘子」論的時代局限談起

王達

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頻率、預設影響與香港市民對虛假資訊的態度與行為

路淼、羅文輝、魏然

總第六十四期‧2023年
總第六十三期‧2023年
總第六十二期‧2022年
總第六十一期‧2022年
總第六十期‧2022年
總第五十九期‧2022年
總第五十八期‧2021年
總第五十七期‧2021年
總第五十六期‧2021年
總第五十五期‧2021年
總第五十四期‧2020年
總第五十三期‧2020年
總第五十二期‧2020年
總第五十一期‧2020年
總第五十期‧2019年
總第四十九期‧2019年
總第四十八期‧2019年
總第四十七期‧2019年
總第四十六期‧2018年
總第四十五期‧2018年
總第四十四期‧2018年
總第四十三期‧2018年
總第四十二期‧2017年
總第四十一期‧2017年
總第四十期‧2017年
總第三十九期‧2017年
總第三十八期‧2016年
總第三十七期‧2016年
總第三十六期‧2016年
總第三十五期‧2016年
總第三十四期‧2015年
總第三十三期‧2015年
總第三十二期‧2015年
總第三十一期‧2015年
總第三十期‧2014年
總第二十九期‧2014年
總第二十八期‧2014年

寫在卷首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新挑戰

馬傑偉

學術對談

東西方之間的批判傳播研究:道路、問題與使命

對談人: 趙月枝、邱林川、王洪喆.統稿:邱林川、王洪喆

研究論文

科學新聞之資源基礎觀點分析:以台灣主流媒體為例

林艾潔、黃靜蓉

虛擬社區內的人際關係—— 以中國大陸的「老小孩」網站為例

吳歡

媒介對公民參與的作用:比較互聯網和傳統媒體

鐘智錦、李艶紅、曾繁旭

新民族主義媒體話語的社會歷史分析:1990–2008

熊慧

傳播論壇

中國的挑戰: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芻議

趙月枝

總第二十七期‧2014年
總第二十六期‧2013年

寫在卷首

美好的未來與社會抗爭

葉月瑜

學術對談

新聞、政治、社運與數字媒體

對談人: 蘭斯.班尼特 (W. Lance Bennett) 、邱林川、史安斌.統稿:邱林川、史安斌

研究論文

文化資本、傳播賦權與「藝術家」都市空間抗爭:對J市藝術區拆遷集體維權行動的研究

李艶紅、楊梵

都市受眾的傳媒使用與傳媒功能認知:以廣州為個案

李小勤、郭中實

聽覺障礙大學生文字敘事結構與特色之初探:一個媒介生態學的觀察

吳翠松

風險社會背景下中國大陸健康傳播研究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

陳虹、梁俊民

組織形象修護之效果:檢視危機歷史及危機回應策略之影響

黃怡芳、李秀珠

傳播論壇

「連結性行動」的邏輯:數字媒體和個人化的抗爭性政治

蘭斯.班尼特、亞歷山卓.塞格柏格.史安斌、楊雲康 譯

總第二十五期‧2013年

寫在卷首

變遷中的華人社會新聞傳播

黃懿慧

學術對談

數位化時代網絡新聞的持續演變

對談人: 柏保路.博奇科夫斯基(Pablo J. Boczkowski)、李立峯

統稿:李立峯

專輯:數位時代的新聞傳播

序言

數位時代的新聞傳播

李立峯

專輯論文

從「後台」到「前台」:新媒體技術環境下新聞業的「可視化」

周葆華

微博傳播和中國新聞業的「認知權威」:以溫州動車事故為例

童靜蓉

網絡新聞再界定:市場導向下的新媒體變革

區家麟

數位時代的弱勢傳播權──原住民公民新聞WATTA個案研究

洪貞玲

研究論文

從「超媒體新聞」文本理論談多媒體技能教學理論定位及實踐

李明哲

群體性事件、新聞傳媒常規實踐與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

王超群

總第二十四期‧2013年

寫在卷首

香港傳媒與新聞從業人員面臨的挑戰

馮應謙、羅文輝

學術對談

媒介系統比較研究

對談人:丹尼爾.哈林(Daniel Hallin)、陳韜文

統稿:陳韜文

研究論文

社會變遷、媒體互動,以及電台聽眾參與節目在香港的演變

李立峯、鄧鍵一

香港報業新聞記者從業人員的流動探究

果蕾、王靜、戴熙、王慧敏

大陸、香港、台灣電視新聞主播可信度的比較研究

羅文輝、 孔艷穎、黃素軒、劉暢、高鹿洋子、樊菲菲

地方媒介體系:一種都市抗爭的政治資源

曾繁旭、 黃廣生

政治控制、市場競爭與地方黨報的影響力:廣東、上海、天津的比較研究

劉偉偉

傳播論壇

從四個文化機制看華人人際傳播: 「拉近」、「推遠」、「彈性化」與「複雜化」

張惠晶

總第二十三期‧2013年

寫在卷首

傳播期刊與傳播研究

羅文輝

專輯 ﹕學術出版與傳播研究

序言

檢視兩岸多地的中華傳播研究

蘇鑰機

學術對談

「學術出版與傳播研究」圓桌會議討論

對談人:李少南、邵培仁、胡智鋒、郝曉鳴、陳炳宏、陳韜文、馮建三、趙晶晶

主持:葉月瑜

統稿:蘇鑰機

其他發言者:邱林川、姜飛、洪貞玲、韋路

專輯論文

中華傳播研究的現況:誰做甚麽和引用誰

蘇鑰機、王海燕、宋霓貞、呂琛、茅知非、區家麟、程曉萱、黃佩儀、張家麒、董卓文、趙萌萌、鄭珮、鄧皓文、譚麗珊

中國傳播期刊知識生產的依附性:意識形態、機構利益與社會關係的制約

李紅濤

學術期刊與學術生產、學術表現的關聯初探 : 以台灣傳播學門學術期刊為例

翁秀琪

研究論文

建制內的多元解讀:諜戰劇迷群體、文化表徵與中國語境 —— 以《暗算》《潛伏》為例

朱麗麗

腐敗、官場想像與新自由主義理性—— 解讀宋思明現象

白若雲

總第二十二期‧2012年

寫在卷首

以跨領域視野進行全方位傳播研究

蕭小穗

學術對談

以媒介為視窗瞭望世界─心繫公眾的傳播學者托德.吉特林

對談人: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黃煜

統稿:黃煜

研究論文

制度性資本、非制度性資本與社會衝突性議題的傳播─以國內四起環境維權事件為案例

夏倩芳

袁光鋒

陳科

美、台、中三地公共關係學界的「企業社會責任」 研究回顧與比較

薛可

陳晞

對話理論與網絡危機溝通:一個探索性的研究

吳宜蓁

葉玫萱

樂觀偏誤、自我效能、社會信任與新流感疫苗接種意願

盧鴻毅

許富盛

侯心雅

該走或該留?探討人力資本、社會學習與公關實務工作者的離職意圖之關係

陳憶寧

傳播論壇

敵意媒體理論:媒體偏見的主觀感知研究

周樹華

閆岩

總第二十一期‧2012年

寫在卷首

城市屏幕/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之創新

馬傑偉

學術對談

文化研究新領域:城市屏幕文化

對談人:裴開瑞(Chris Berry)、馮應謙、陳錦榮

統稿:馮應謙、陳錦榮

專輯:城市屏幕文化

序言

文化研究新領域:城市屏幕文化

陳錦榮、馮應謙

專輯論文

本地與同代:上海的城市屏幕文化

裴開瑞(Chris Berry)

南韓和澳洲之間的都市屏幕及跨文化消費

Audrey YUE

Sun JUNG

圖像和親密屏幕:流動性與手機照片的日常性

Helen GRACE

城市屏幕、網絡化文化與參與式公共空間

Scott MCQUIRE

跨國公共領域:大屏幕和美學的大都會主義

Nikos PAPASTERGIADIS

傳播論壇

媒體與地緣政治區的治理:兼及媒體與傳播地理學對粵港澳地區的洞察

李蕾蕾

總第二十期‧2012年

寫在卷首

「蕭規曹隨」:堅持公正審稿、鼓勵多元理論研究

羅文輝、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黃懿慧

學術對談

創新傳播研究的追尋:長江學者陳韜文的學術理念

對談人:陳韜文、羅文輝

統稿:羅文輝

研究論文

知識女工與中國大陸出版集團的彈性僱傭制度改革

曹晉

從「發展新聞學」中突圍的異議空間—馬新網絡媒體的兩種景觀

莊迪澎

社會運動中的承認政治與話語秩序:對廈門「散步」事件的媒介文本解讀

黃月琴

地下電台傳播行為對台灣高雄地區公民社會影響之研究

諸葛俊、黃于恬、汪明生

傳播論壇

邁向氣的傳通理論:西學與漢學的對話

鍾振昇、何美惠

視覺.文本

影像政治與台灣

郭力昕

總第十九期‧2012年

學術對談

電視研究的前沿思索

對談人:托比.米勒(Toby Miller)、馮應謙

統稿:馮應謙

翻譯:譚麗珊、張瀟瀟

專輯:華人社會電視劇與時代

序言

後電視年代的電視研究

馮應謙

專輯論文

下崗女工、苦情戲及中國電視劇的情感空間

孔書玉

現代幻想在中國之符號踐行:「流星花園」模式的文化解析

馮應謙、張瀟瀟

由電視劇《大女當嫁》探析當代都市大齡「剩女」婚戀的困窘

王蕾

愛情的想像—中國熱播愛情劇的文本演變與受眾的解讀偏好

吳紅雨

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 —台灣「鄉土劇」在中國大陸

程紹淳

傳播論壇

網路公共關係:研究圖像與理論模式建構

黃懿慧

視覺•文本

《香港廿二春—師奶列傳》 —紀錄片作為研究方法的反思

何式凝

總第十八期‧2011年

寫在卷首

穿越理論的時代:電影與傳播

葉月瑜、陳韜文

學術對談

在宏大理論外思索電影研究

對談人:大衛.波威爾(David Bordwell)、葉月瑜

統稿:葉月瑜

翻譯:呂琛、彭侃

特邀論文

全球化下的在地電視觀眾

汪琪

研究論文

線上遊戲性別轉換行為分析

李紫茵、王嵩音

客觀真實、多元真實與超真實:後現代社會的新聞認知

劉平君

衝突性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知識之爭與虛擬空間的話語權—以蒙牛特侖蘇風波的專家博客為例

張丕萬

客家老年人觀展/表演之在地文化研究—一個苗栗地區老人文康中心卡拉OK室的觀察

吳翠松

哈尼族村寨手機使用的傳播人類學考察

孫信茹

視覺.文本

媒體現代:傳播學與社會學的對話

影像:陳韜文

學術:馬傑偉、張瀟瀟

總第十七期‧2011年

寫在卷首

從健康傳播到傳播史研究

陳韜文

學術對談

科際整合與社群導向的健康傳播

對談人:Gary Kreps、陳憶寧、陳韜文

統稿:陳憶寧、陳韜文

專輯:健康傳播與公共衛生

序言

健康傳播與公共衛生

陳憶寧

專輯論文

美國牛肉進口台灣危機中的媒介使用、政治信任與風險感知的關係

陳憶寧

由台灣民眾的就醫經驗探討病患如何減低不確定感

葉蓉慧、連吉時

憂鬱症的生物醫學真實、社會文化真實與新聞再現:以台灣的《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為例

吳孟津、徐美苓

資訊尋求及品質評價:以具有美容整形經驗的女性為例

曾逸仙、盧鴻毅

研究論文

半殖民主義與新聞勢力範圍:二十世紀早期在華的英美報業之爭

張詠、李金銓

視覺.文本

POWER的多重演繹─從「聲光園」到香港風景

黃志淙、秦偉

總第十六期‧2011年

寫在卷首

對新聞化廣告的研究與行動

羅文輝、陳韜文

學術對談

三十年河東與河西:國際傳播研究再出發

對談人:李金銓、黃煜、陳韜文

統稿:黃煜、陳韜文

整理:趙心硯

研究論文

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自主的影響:一個動態觀點的探索

劉蕙苓

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

李秀珠、蔡佳玲、李育倩

華文社群之「韓劇迷」解讀型態研究——以《我叫金三順》一劇為例

王小惠、闕奕婷

跨國公司的危機溝通策略——以博士倫藥水回收事件為例

向倩儀、黃敬華、徐任賢、姜采蘋、陳盈蓓、蘇惠群

研究報告

謠言、大眾傳媒和國家價值取向——一項對中國愛滋病敘事(2003–2009)的分析

楊慧瓊

視覺.文本

視覺、創意教育與台灣:朱全斌教授專訪

周佩霞、馬傑偉

總第十五期‧2011年

反思風險社會

馬傑偉、陳韜文、黃煜、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卓越公共關係理論的普適性

James Grunig、黃懿慧、陳韜文

風險社會與危機傳播

黃懿慧

論中國語論中國語境下的危機事件與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以汶川地震和群體性事件為例

潘祥輝

台灣全球暖化風險溝通的常民認知

徐美苓、楊意菁

情境式危機傳播理論與中國本土實踐的檢視:以四川大地震為例

史安斌

運用網絡社交媒體於風險溝通──以2009–2010年台灣政府H1N1防疫宣導為例

吳宜蓁

科技民主化的風險溝通:從毒奶粉事件看網路公眾對科技風險的理解

李明穎

機構的風險責任與公共論述—傳媒呈現香港匯豐控股負面消息的個案研究

陳智傑

共識的焦慮:中國媒體知識分子對社會風險的論述

司景新

視覺行動研究:《解構富士康》

邱林川

總第十四期‧2010年

寫在卷首

嚴肅新聞何去何從?

蕭小穗、陳韜文、黃煜、馬傑偉、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學術對談

對話普立茲新聞獎得主

統稿:黃煜、徐立丹

研究論文

市場競爭與媒介表現之相關性研究:檢視台灣報紙地方新聞的多樣性

葉碧華、李秀珠

媒體與國家議價研究:中國大陸廣州報業的個案

楊銀娟、李金銓

媒介迷群與中國中產階層的階層認同──以美國電視劇《越獄》的中國網絡社群為個案

柳珊

修辭建構的「天意」:《易傳》的擬天手法分析

蕭小穗

中國少數民族的「他者」再現──對2006 年《北京青年報》少數民族新聞的內容分析

覃詩翔

傳播論壇

「新聞感」與網路新聞寫作之探討:從「倒三角型」的延續與創新出發

李明哲

視覺.文本

為影像賦與聲音:傳意在視覺和口述之間

葛海崙、歐陽檉

總第十三期‧2010年

寫在卷首

全球化時代的電視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羅文輝、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

公告及呼籲

《傳播與社會學刊》編輯委員會

學術對談

新聞學比較研究的價值和挑戰

對談人:Akiba Cohen、李立峯、陳韜文

統稿:李立峯、陳韜文

專輯:華人社會電視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序言

華人社會電視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李立峯

研究論文

內外之間的關聯政治:中國電視國際新聞研究—以CCTV《新聞聯播》為例

周葆華

台灣國際電視新聞的小報化

王泰俐、周慧儀、羅文輝

探討香港電視新聞中的議程多元性:本地、中國與國際新聞的比較

林宛瑩、李立峯

在控制與多元夾縫中播報國際電視新聞:新加坡案例分析

徐小鴿

不經意的全球化想像:電視國際新聞中的多國新聞和國際組織

李立峯

視覺.文本

當代旅遊中的風景攝影─數位單反相機的技術人類學研究

梁君健

總第十二期‧2010年

寫在卷首

中國大陸的崛起與傳播研究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學術對談

中國的現代性、大眾傳媒與公共性的重構

對談人:呂新雨、趙月枝

統稿:呂新雨、趙月枝

研究論文

在自我表達與認同間徘徊的受眾—從土豆網個案探析播客

馬曉星

傳播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王盈勛

王石捐款事件報導的媒介框架分析

萬小廣

遊戲媒體文化之男性氣概探索:文本結構與玩家詮釋

張玉佩、邱馨玉

新聞內容之建構與表現測量—香港案例研究

黃煜、郭中實、杜耀明、陳芳怡

傳播論壇

論傳播學的關係價值研究—一個提升傳播學科品質的可能途徑

王怡紅

視覺.文本

時尚工場 視覺民族誌

攝影:謝至德

學術:馬傑偉

總第十一期‧2010年

寫在卷首

媒體與選舉

羅文輝、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

學術對談

文化研究之落地生根

與高士柏教授對談(第二部分)

對談人:Lawrence Grossberg、馮應謙、陳韜文

統稿:馮應謙、陳韜文

專輯:台灣競選傳播專刊

序言

傳播媒體與台灣總統選舉

羅文輝

研究論文

台灣選舉中的競選廣告與議題/特質所有權認知

張卿卿

總統大選負面新聞與第三人效果

林素真

部落格與競選傳播:以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候選人為例

蘇蘅、張寶芳

台灣報紙選舉新聞偏差報導現象研究─2000 與2004 年總統大選的比較分析

左宗宏、李俊憲

2008 年電視總統選舉新聞的政黨偏差

羅文輝、黃怡嘉

視覺.文本

城市作為文本

籌劃:馬傑偉

統稿:周佩霞

總第十期‧2009年

寫在卷首

以「激進處境主義」為利刃的文化研究

馬傑偉、陳韜文、黃煜、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學術對談

文化研究往哪裏去?

對談人:Lawrence Grossberg、馮應謙、陳韜文

統稿:馮應謙、陳韜文

研究論文

電子遊戲媒體形態與內容的關係

張美鳳

網路色情對青少年的涵化效果

羅文輝、林奐名、吳筱玫

知識、態度與鄉村社會的家庭互聯網採納

張明新、韋路

話語偏見與面子協商:關於汶川地震報導的跨文化分析

單波、劉學

研究報告

娛樂的社會和心理功能:中西方研究的現狀與前瞻

周樹華、葉銀嬌、徐潔

傳播論壇

全球化時代的發展傳播學─評Colin Sparks《全球化、發展和大眾傳播》

鄧正來

視覺.文本

視覺社運:艾曉明、卜衛對談

籌劃:馬傑偉

統稿:周佩霞

總第九期‧2009年

寫在卷首

新媒體與媒介事件研究新方向

馬傑偉、陳韜文、黃煜、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媒介事件」概念的演變

對談人: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邱林川、陳韜文

統稿:邱林川、陳韜文

專輯:新媒體事件

序言

邁向新媒體事件研究

邱林川、陳韜文

研究論文

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

楊國斌

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

胡泳

真實的謊言:抵制家樂福事件中的新媒體謠言分析

周裕瓊

PageRank下的資訊批判:新二二八事件回顧

吳筱玫

公民新聞2.0:台灣公民新聞與「新農業文化再造」形塑之初探

孫曼蘋

範式訂定事件與事件常規化:以YouTube 為例分析香港報章與新媒體的關係

李立峯

視覺.文本

視覺政治及道德倫理─紀錄片《麥收》引起的爭議

周佩霞、馬傑偉

總第八期‧2009年

寫在卷首

傳媒的公共性是傳媒研究的核心議題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傳播研究有多國際化?

對話人:Wolfgang Donsbach、李立峯、陳韜文

策劃及統稿:李立峯、陳韜文

研究論文

國家控制下的NGO議題建構:以中國議題為例

曾繁旭

危機傳播新策略─以框架理論重探三哩島和飲料廠腸病毒危機案例

張依依

台灣新聞人員對爭議性編採手法的態度:1994與2004年的調查研究

羅文輝、李偉農

收視率哪裏不對?有關台灣收視率的批判性初探

林照真

傳播論壇

「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

汪暉

視覺‧文本

序言

馬傑偉、周佩霞

建築如文本(Architecture as Text)─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建築年展香港《文化工房:香港在威尼斯》

許焯權、李歐梵

總第七期‧2009年

寫在卷首

學刊與研究社群的共生關係:從《傳播與社會學刊》轉為季刊説起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媒介素養的國際發展與本土經驗

參與者:陳韜文(主持)、陸曄、卜衛、李月蓮、吳翠珍、劉雪雁、陳世敏、潘忠黨

統稿:陸曄

專輯:跨境電影

序言

跨境視角作為理論工具:跨境電影專輯序言

馬傑偉、陳韜文

研究論文

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

尹鴻、何美

跨地域性與「無地域空間」:全球化語境中的華語商業電影

孫紹誼

從文本轉換到文化翻譯:華語商業大片敘事策略的動因及效果分析

祁林

華語跨境商業大片的本土接受

凌燕

全球化的華語電影與好萊塢大片

朱影

傳播論壇

新聞傳播教育向何處去?─專家意見測量與變革路徑分析

杜駿飛

總第六期‧2008年

寫在卷首

面向中國大陸的傳播與社會變遷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專輯:中國傳媒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序言

傳媒的公共性與中國傳媒改革的再起步

潘忠黨

學術對談

反思與展望:中國傳媒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筆談

陳力丹、李良榮、趙月枝、孫旭培、吳飛、魏永征、單波、黃旦、徐賁、李霞、陳衛星(組織:潘忠黨)

特邀專稿

中國廣電媒介三十年變遷的產業化解析

黃升民、周艷、宋紅梅

媒介話語空間的重構:中國大陸大眾化報紙媒介話語的三十年演變

孫瑋

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

林芳、趙鼎新

研究論文

開放與守門的辯證:中國電影產業改革歷程之制度分析

劉立行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輿論監督的話語變遷: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線索

雷蔚真、陸亨

報告文學的「事實演繹」: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管窺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之變遷

郭中實、陸曄

在時:民族志視角下的電視觀看活動─獨鄉資料的再闡釋

郭建斌

總第五期‧2008年

寫在卷首

互聯網、傳播與社會轉型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吉登斯和「全球化」一詞:對安東尼‧吉登斯的訪談

特希‧蘭塔能(Terhi Rantanen)

研究論文

網路色情與互動性活動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研究

羅文輝、吳筱玫、向倩儀、劉蕙苓

信息「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

邱林川

從「反貪腐倒扁運動」檢視其框架策略與議題建構

張依依、封國晨

搞關係、玩面子:記者面對消息來源的衝突化解策略

黃彥翔

透過網路社會資訊考察日本消費現象:符號互動論和解釋現象學之應用

陳怡廷、桑原武夫

總第四期‧2007年

寫在卷首

學術研究承傳之道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教授沒有開的課」─誰來告訴研究生該如何做研究?

張錦華、馬成龍、張國良、陳炳宏、羅世宏、王馨儀、馬匯瑩、張美鳳、劉忠博

研究論文

生產碎片化的女性新聞:當代中國媒體裏的國家、市場和女性主義

陳陽

農民的話語權問題─用話語分析的方法透視

楊慧瓊

中國大陸另類媒介的生產:以《朋友通信》為例

曹晉

電腦中介的新人際溝通型態:MSN Messenger暱稱之呈現與溝通策略

林玉婷

中國移動通信服務的區域落差分析

華金玲、小檜山賢二

研究報告

網路選舉資訊使用者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傳播行為分析:台灣個案

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

總第三期‧2007年

寫在卷首

追尋香港個案的理論意義

學術對談

跨學科的傳播學經典演繹

艾利休‧凱茨(Elihu Katz)

專輯:香港回歸後的傳媒和政治

序言

陳韜文、李立峯

策略互動、文化共向和九七回歸後香港新聞自由的發展

李立峯

專業主義、新聞自由與市場力量:回歸後香港新聞界的恆與變

蘇鑰機

「社會秩序」Vs.「公民空間」─香港傳媒論述的比較分析

谷淑美

處於十字路口的公共廣播:政治與香港電台的演變

梁麗娟

香港人本土身份和國族身份的角力:1996-2006香港身份調查

馬傑偉、馮應謙

傳媒敎育、公共空間與公民批判能力;香港傳媒敎育的理想與實踐

李月蓮

獨立論文

中華傳播學往何處去

陳國明

文化產品的混雜(hybridization)與全球化:以迪斯奈版《木蘭》與《臥虎藏龍》為例

汪琪、葉月瑜

總第二期‧2007年

寫在卷首:傳播研究範式的轉移?

學術對談:數碼傳播與傳播研究的範式轉移及全球化

李金銓、祝建華、杜駿飛、Nicholas Garnham、William H. Dutton、Vincent Mosco、John V. Pavlik

國家、市場與社會:從全球視野和批判角度審視中國傳播與權力的關係

趙月枝

新聞記者之網路使用與預測

羅文輝、張凱蒂、張寶芳

知識神話及其文化合法性:《百萬富翁》個案分析

蕭小穗

傳媒市場與弱勢社群的利益表達─當代中國大陸城市報紙對¬¬「農民工」收容遣送議題報導的研究

李豔紅

傳媒越軌的替代性分析框架:以《南方週末》為例

李小勤

廣告話語的結構重疊和中國社會的變遷─以1980年和2000年《人民日報》的廣告為例

馮捷蘊、吳東英

總第一期‧2006年

寫在卷首:追求知識創新 邁向學術卓越

學術對談:中國、傳播與網絡社會

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

潘忠黨

台灣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1990-2006: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説與政治威權的角色與互動

馮建三

政治轉變中的選舉詮譯和制度修正:2004香港立法會選舉「後選戰」個案研究

李立峯

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話語

童靜蓉

媒介素養、政治認知、媒介形象與媒介使用:理論關係初探

郭中實、周葆華、陸曄

危機情境、溝通策略與媒體報─再探溝通回應模式之多個案比較研究

黃懿慧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