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A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40 x 170 mm , 308pp ISBN / ISSN : 1992-1985
-
US$17.50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the Journal thereafter) is a refereed journal that publishes four issues a year,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It is a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Centre for Chinese Media and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and the Centr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Fil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KBU).
The Journal has been accepted into the Taiw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SSCI). Since January 2010, all articles have been indexed in TSSCI. In 2018, the Journal’s reputation received another boost by its acceptance as one of the top-tier TSSCI journals.
The Journal was officially designated as the first Affiliat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n 2015.
Launched in December 2006, the Journal serves the rapidly expanding research community in Greater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t aims to achieve three major goals. The first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in Chinese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and state-of-the-art research reports. The second is to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scholarship i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o promote transborder perspectives in research. The third is to foster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rticles form the bulk of the Journal’s contents. It also features periodic exchanges with world-renown scholars in social science in general and communi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Journal serves the whol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looks forward to receiving the best articles from Chinese-speaking research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abides by the norms of blind review in selecting articles.
The Journal has both a print and an online version. Readers can view and download all of the Journal’s contents from the Journal’s website (https://www.cschinese.com/). Please log in to the submission website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comsoc) to submit the manuscripts.
Publish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 Tin, N.T., Hong Kong
Fax: (852) 2603 7355
Email: cup@cuhk.edu.hk
Website: https://cup.cuhk.edu.hk
Production Editor
Alice Yuen Yi CHA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Hong Kong
Email: cup-edit@cuhk.edu.hk
ISSN: 1992-1985
e-ISSN: 1992-710X
Editorial Offic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 Tin, N.T., Hong Kong
Tel: (852) 3943 7680
Fax: (852) 2603 5007
Email: comjournal@cuhk.edu.hk
Website: https://www.cschinese.com
Sponsors
Centre for Chinese Media and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Editorial Committee
Editor-in-Chief
Ran WE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Edito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Chingching CHANG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Taiwan
Hsuan-ting CHE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Donna Shun Chi CH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ristine Yi-Hui HUANG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u HUA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Hai LI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ack Linchuan QIU 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Celine Yunya SO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Bu ZHO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Baohua ZHOU School of Journalism, Fud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uhua ZHOU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xecutive Editor
Daisy Xiaoxuan CHE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ditorial Advisory Committee (in alphabetical order)
Yuhmiin CHA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Naipeng CHAO Shenzhe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angfeng CHEN Tsinghua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Gang CHEN Pek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Ping-Hung CHE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Yi-Ning Katherine CHE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Tiance D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Junfei DU Nanj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ien-San FE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King-Wa FU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an G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Jianbin GUO Guangzhou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Louisa HA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USA
Zhou 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unhao HONG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SA
Yiqing HU Nanj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Zhifeng H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engmin HUA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Shunming HUANG Sichu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en-Ling HU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Fei JIA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ainland China
Liangwen KU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ih-Hui LAI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Chin Chuan LE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Benqian L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engqing LIAO Yunn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Zhongxuan LIN Jin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Hailong LIU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Tao LIU Jin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Shih-Hung LO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Taiwan
Zhongdang PA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Stanley ROSEN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USA
Bo SHAN Wuh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uihua Cindy S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Clement York Kee S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an SU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and China
Marina SVENSSON Lund University, Sweden
Chen-Chao TAO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Yong VOLZ University of Missouri, USA
Song-In WANG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Taiwan
Wei-Chun WEN Shih Hsin University, Taiwan
Fei WU Zhejia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Jing WU Peking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Yan YA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milie Yueh-Yu YEH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Hongzhong ZH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Mingxin ZHA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inland China
Weiyu ZHA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Zhian ZHANG Fud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Elaine Jing ZHAO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Yuezhi ZHAO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Baohua ZHOU Fud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Qing’an ZHOU Tsinghua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Chunyang ZHU Fudan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Jonathan Jian Hua ZH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Ying ZHU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Editorial Assistant
Dandan LIU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寫在卷首
陳萱庭
學術對談
對談人:克里斯托.阿比丁、尼爾斯.范多恩、陳藝強、林健
研究論文
林聰吉
吳曼麗、裴一鳴
劉晶、朱琳
衝突性媒介事件與非日常時刻的數字民族主義—以「佩洛西竄訪台灣」為例
楊龍夢瑴
旁觀者的利他行為何以產生:預設媒介效果的影響與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促進研究
楊雅、蘇芳
趨近-迴避框架下的虛假健康資訊應對:一項針對醫學生的調查研究
閆雋、李宗亞、莫凡、武丹萍、周雨萌
傳播論壇
劉曉程、王浩
寫在卷首
陳藝強
學術對談
對談人:張國良、周葆華
專輯論文
邢麟舟
數字文化商品生產的平台化檢視:一項抖音與TikTok「熱播歌曲」的比較計算分析
塔娜、矯芳、林聰、臣昕月、李開宇、沈粹華
周敏、劉世鼎
夏冰青、吳桐雨
「學技術」:IT勞動力培訓的「再生產」黑箱—基於深圳某IT 培訓班的田野研究
郭建斌、張樂
張璐
傳播論壇
肖小穗
寫在卷首
邱林川
學術對談
對談人:姬德強、黃楚新、郭中實、王丹、黃磊
研究論文
網路健康社區議題研究的知識圖譜、演進脈絡與前景展望——基於SSCI相關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聶靜虹、左翊廷
從歸屬需求到親社會在線自我披露:錯失恐懼和自卑感的鏈式中介作用
馬曉悅、萬婧
朱順慈
邵鵬、王晟、應恩挺
傳播論壇
黃旦
ICA年度雙語論文
與人分享,幸福提升:社群媒體自我表露對台灣民眾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樊一寧、羅文輝、張博翰
寫在卷首
梁海
學術對談
對談人:周樹華、閆岩
研究論文
徐婧
互聯網加劇了青年人的社會不滿?互聯網使用與社會公平感:以信息暴露為中介
施穎婕
算法實用知識與數字弱勢群體的主體性建構—基於對銀髮用戶媒介實踐的紮根考察
任韻靈、彭璐璐
曹培鑫、宋軍彥
盧鴻毅
傳播論壇
杜駿飛
寫在卷首
周樹華
學術對談
對談人:Matthieu GUITTON、鍾布、宋韻雅
研究論文
新生代農民工政治認同對制度化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基於政務短視頻的有調節中介效應分析
謝澤杭、于晶
莊元薰、E lreng LADHOLOA
網絡多模態時空耦合對謠言信息的聚合與泛化影響研究—基於突發事件的受眾認知圖式視角
陽長征
疫情之下的線上健康素養與健康選擇:一項對保護動機理論的擴展研究
肖迪、耿書培、余歡
陳莉娟、袁曉露
凡人英雄主義的肖像生產與合意式宣傳:對2020 年「最美逆行者」視覺傳播現象的分析
李艷紅、劉佳諾
寫在卷首
方可成
學術對談
對談人:楊國斌、陳昶文、林聖鈞、邱林川
專題論文
卞冬磊
方師師
楊涵庚、王琢玉
黃春燕、尹連根
啟動可供性:社區微信群與健康知識分享行為—來自上海的經驗證據
李龍飛、張國良
社交媒體使用如何增進在線社會支持尋求:社會資本與心理韌性的鏈式中介作用
王韻、張葉
寫在卷首
馮應謙
學術對談
對談人:ChatGPT、李金銓、邱林川、馮應謙、魏然、周樹華、黃懿慧、陳韜文、黃煜、鍾布、宋韻雅、梁海、張引
肖小穗
本科生、研究助理、課題負責人?試論ChatGPT 在學術研究中的角色
方可成
研究論文
王嵩音
微網紅代言人類型、訴求類型、語言風格之效果研究:以輕奢珠寶為例
李雅靖、何宜玲
林升棟、顧玉玲、普非拉
從看不見到被看見的廚務工作:社群媒介對於母職女性的限制與賦權
賴曉芸、蕭蘋
陳剛、杜翊銘、姚惠忠
ICA年度雙語論文
李紅梅、湯璐
寫在卷首
羅文輝
學術對談
對談人:大衛.帕金翰、龔偉亮、呂安娜
研究論文
蕭丞傑
新冠疫情時期的「網紅」知識分子與大眾民族主義—基於今日頭條視頻號的研究
王海燕、吳琳
檢視社會大眾感知的違反預期程度在企業危機中的影響,以及企業-善因契合度對企業危機後形象的修復效果
簡廷恩、李秀珠、陳德玲
平台「熱趨同」:基於新浪微博的內容熱度與相似度網絡中心度關聯結構分析
徐翔、孫天怡
兩岸紀錄片政治的當代演變:從格里爾遜「鏡子/錘子」論的時代局限談起
王達
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頻率、預設影響與香港市民對虛假資訊的態度與行為
路淼、羅文輝、魏然
寫在卷首
黃懿慧
學術對談
對談人:桑迪.史密斯、石靜遠
研究論文
數據行動主義:公民團體與開源社群在平台化社會的倡議、串聯與實踐
蔡蕙如
林升棟、宣長春、普非拉
李錦輝、王晴、明偉傑
安利利、李美儀
場景、關係與治理變革:湘西村級微信群中國家與鄉村社會的溝通過程研究
向青平
傳播論壇
肖小穗
寫在卷首
魏然
學術對談
對談人:辛西婭.史托爾、汪子怡、邱林川
專輯論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武漢民眾的媒體使用、資訊處理與情緒反應:一項電話調查研究
張明新、程渺然、岳漢玲、李宗亞
網絡新聞文本公共商議性研究——以新冠疫情初期中國大陸相關報道為例
章平、楊肖光、戴笑凡、曾詠祺、洪子陽
陳憶寧
知識水平、負面情緒與新冠虛假信息的第三人效果:一項來自新加坡的研究
張曉、魏然、邱林川
鄒霞、劉蒙闋、劉煥、謝金文
盧鴻毅、林冠承、趙麟宇
疫情虛假信息如何影響公眾的疫苗接種態度:基於北京市的實證研究
金兼斌、魏然、郭靖
特邀文章
蘇鑰機
寫在卷首
宋韻雅
學術對談
對談人:邁克.舍費爾、宋韻雅、徐妙
研究論文
姚惠忠、賴裕濱、林錦宏、凌儀玲
姜紅、胡安琪、方俠旋
顏瑞宏、胡光夏
重塑網絡「舒適圈」:多重帳號實踐中的用戶自我呈現—基於微博小號現象之考察
王昀、劉思佳
戴穎潔、顧玥
ICA年度雙語論文
新冠肺炎虛假資訊接觸對認知和態度的負面影響:探究數字媒體資訊近用性的形塑作用
魏然、郭靖、王賽、黃懿慧
寫在卷首
張卿卿
學術對談
人工智能、自動化和算法時代下的媒介效果研究:一位跨學科研究先行者的行與思
對談人:施亞姆.桑達爾、宋韻雅、郄瑞峰
研究論文
香港社會運動的媒介話語機會可見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02–2019)
鍾智錦、周金金
重回共同體:社交媒體時代三線單位集體記憶的個人書寫—以STJ微信公眾號為例
辛文娟、張娜
李宗亞
為何沒能「擊中」「他者」:中國故事「破圈」「出海」的偏差與局限
王敏、王令瑤
台灣亡國感?台灣民眾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媒體信任、風險感知、負面情感與行為意圖分析
黃琝戩、傅文成
李子怡
寫在卷首
張國良
學術對談
對談人:周樹華、哈筱盈、鍾布、沈福元
研究論文
楊春、林芬
閆岩、劉子琨
普非拉、林升棟
社交媒體使用中使用者內容生產的同質化——基於新浪微博樣本的使用者相似度分析
徐翔、周詩凡、靳菁
從「工人文化」到「公共文化」: 工人文化宮國家記憶之流變(1949–2015)
路淼
龐雲潔、林升棟、宣長春
寫在卷首
梁海
學術對談
對談人:張卿卿、黃懿慧
專輯論文
陳憶寧、溫嘉禾、許悅
鍾智錦、周金連
趙蓓、張洪忠
相德寶、曹春曉
場域視角下的新聞技術創新 ——基於中國大陸地區專利數據的結構主題模型分析
呂舒寧
周勝
傳播論壇
李立峯
特邀文章
蘇鑰機
悼念卡茨
張瑋玉
「一切媒介研究都是效果研究」:紀念卡茨教授
韓樂
寫在卷首
黃煜
學術對談
對談人:泰瑞.湯普森、莫漢.杜塔、張皪元
研究論文
譚躍、郭莘
消逝的「電子紀念碑」: 毛澤東追悼會的圖像生產與當代中國記憶體制的變遷
李紅濤
解析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神話—— Van Gorp 框架化分析取徑
劉蕙苓
陳志賢
電視台與新聞的APP融合之路:比較「無線新聞」、「鳳凰新聞」和「澳亞新聞」
羅樂、楊成
ICA年度雙語論文
為人為己:新聞關注和文化取向如何影響美國民眾對新冠病毒的認知與防疫行為
魏然、李若筠
寫在卷首
廖雪婷
學術對談
對談人:魏然、梁海
研究論文
閭丘露薇
內外有別:《中國日報》(China Daily)對性少數群體的另類呈現(1991–2019)
焦霖
蕭蘋
白玫佳黛
甘麗華
「述行性連結」與數字女性主義行動: 基於中國MeToo 運動的探討
黃月琴、黃瑤
AI(愛)心陪伴:中國兒童陪伴機器人的網絡化身體與多重男性氣質
袁艷、朱琳
寫在卷首
邱林川
學術對談
公共關係/策略傳播範式轉變和語境本土化 —機遇、挑戰與思考:對話黃懿慧教授
對談人:黄懿慧、黃煜、敖頌
研究論文
黃天賜、黃煜、張美鳳、王悅
科學家被收買了!—個體心理抗逆在科學共識資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認知影響中的調節作用
李貞芳、吳婷婷、鄧靚琪
施琮仁
陳靜
台灣當代服裝反抗行動的性/別論述及意識分析:以Vieso拒男客試女褲事件為例
吳翠松
姚惠忠、賴裕濱、付航
傳播論壇
陳韜文
寫在卷首
周樹華
學術對談
探索數位「社會之鏡」的未知疆域 —— 計算社會科學先驅的洞見
對談人:邁克爾.梅西、宋韻雅、盧遠航
研究論文
賴麒元、王嵩音
互聯網使用對政府信任的影響 —— 基於CGSS2010數據的研究
程蕭瀟、金兼斌
台灣商業電視媒體的災難新聞產製與反思:新聞工作、常規與災難的不確定性
張春炎
倪炎元
以書會友:點頭之交還是莫逆之交? —— 閱讀社交網站用戶行為對線上社會資本的影響
李武、毛遠逸
盧鴻毅
寫在卷首
陳萱庭
學術對談
對談人:詹寧斯.布萊恩特、周樹華
專輯論文
陳憶寧、溫嘉禾
「隱私擔憂」的仲介效應:基於對大學生微信使用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徐敬宏、侯偉鵬
吳璟薇、唐海景
王紹蓉
劉慧雯
「私人」話語如何成為公共議題? ——共情、再構與「底層」表達
袁光鋒
ICA年度雙語論文
帕梅拉.休梅克、韓綱
寫在卷首
蕭小穗
學術對談
對談人:蒂莫西.庫姆斯、黃懿慧
研究論文
蕭蘋
多元媒介嵌入與作為儀式的都市空間實踐—一項基於武漢市東湖綠道的田野研究
陳剛、王繼周
鄭怡卉
金恒江、李拓、余來輝
改革之聲與改革之生:話語形構如何支持國企市場化改革(1995–2000)
陳鵬
傳播論壇
夏慧馨、吳筱玫
寫在卷首
馮應謙
學術對談
互聯網研究、國際合作與 ICA 的進一步國際化:和汪炳華對談
對談人:汪炳華、邱林川、趙宇超
研究論文
孫宇婷、梁朝雲
媒介使用如何影響跨境大學生群體對不同議題的認知—實證分析澳門大學大陸生和澳門生的態度差異和成因
楊柳、陳懷林
「中國」的一年:新聞、閱讀與民族 — 國家在日常的興起 (1894–1895)
卞冬磊
通往「凡人」的契機和困境: 交友 App 對同性戀認同發展的影響
秦蘭珺
環境報導中都市精英媒體的議程擴散效應 — 對霧霾治理政策報導過程的分析
朱雅婧
徐迪
寫在卷首
黃懿慧
學術對談
對談人:帕梅拉.休梅克、黃煜、韓綱
文稿整理:丁奕
翻譯:徐來
研究論文
盧鴻毅、林書帆、黃建勳、李修慧(釋普安)、馬立君
在地「連結」:模式節目引入階段的權力博奕—基於燦星製作的田野調研
戴穎潔
劉暢之
負面競選廣告設計之效果:議題 /形象訴求、醜化對手之照片或漫畫與色調運用
周軒逸、江彥廷
寫在卷首
羅文輝
學術對談
對談人:陳力丹、黃煜、廖雪婷
文稿整理:陳聰
研究論文
李艷紅
黃亞楠、蘇蘅
以大數據分析取徑探究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議題設定與預示效果──以洪仲丘事件為例
傅文成、謝奇任、邊明道
袁艷
王昀
ICA年度雙語論文
祝建華
寫在卷首
陳怡如、黃煜
學術對談
對談人:克勞斯.克里彭多夫、李金銓、柯林.斯巴克斯、大衛.韋佛
專輯論文
李小勤
王錫苓、劉一然
圖像傳播時代的符號載體與共意動員—— 對九起「絲帶行動」的綜合分析
郭小安、楊紹婷
利益方抗爭作為宏觀協商的潛力和局限:基於內陸核電爭議中「望江四老」個案的考察
鄧理峰、賈鶴鵬
研究論文
林仲軒
寫在卷首
宋韻雅
學術對談
對談人:巴澤利爾.帕翠絲、王茜
專輯:中國報業與融合挑戰
專輯論文
王薇
中國黨媒借助社交媒體的政黨認同話語建構—以《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為例
胡詩然、張志安
去西方語境下中國「國家—媒體」關係:「國家」功能的斷裂、連續與媒介批評性報導
王冰
網絡UGC、公權力衝突議題與傳媒公共性:中國大陸市場化報紙常規化使用網絡UGC之研究
張偉偉
研究論文
劉正道
寫在卷首
李立峯
學術對談
對談人:克勞斯.克里彭多夫、蘇鑰機
統稿:蘇鑰機
翻譯:艾民偉、胡攀峰、蘇鑰機
校對:程曉萱
專輯:流動的人、流動的傳播:移動中的媒體與社會生活
專輯論文
卞冬磊
王嵩音
移動連接與「可攜帶社群」:「老漂族」的微信使用及其社會關係再嵌入
王豔
移動社會中的網約車─深圳市網約車司機的工作時間、空間與社會關係
胡楊涓、葉韋明
張玉璞
盧鴻毅
傳播論壇
擴增實境遊戲Pokemon GO的流動性:遊戲機制、文化與變遷
黃厚銘
寫在卷首
張國良
學術對談
對談人:約翰.帕夫利克、李少南
翻譯:徐來
研究論文
鄭婷宇、林子倫
社會資本、互聯網使用與自評健康:基於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
馬志浩、吳玫
曾麗紅
ICA年度雙語論文
郭中實
傳播論壇
羅文輝、紀盈如、李宗亞
寫在卷首
張卿卿
學術對談
對談人:朱立、王彥,統稿:王彥
研究論文
林芬
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上呈現的食安危機比較:頂新餿水油事件的個案研究
陳憶寧
曾溫娜、柯林.斯巴克斯
曾婉情、李松、林升棟、李偉娟、李亞偉、王婷婷、劉宇航
方惠
朱蘊兒
寫在卷首
黃煜
學術對談
對談人:祝建華、黃煜、張昕之
研究論文
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治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
林淑芳
王維菁、楊榮宗、潘淑滿、張恒豪
模式節目再生產中跨地多民族的華人共同體建構—以《中國好聲音》為例
章宏、戴穎潔
危機回應內容、形式、媒體選擇、發言層級相對重要性之研究:企業公關人員觀點
劉千祥、姚惠忠
流動生活中的線上社區:中國新生代農村移民社交媒體使用的人類學研究
王心遠
盧鴻毅、林裕珍、李雅莉、黃靖琇、侯心雅、馬立君、安碧芸
寫在卷首
邱林川
學術對談
對談人:奧斯卡・ 甘迪、徐洛文
翻譯:徐來、張曉、張天博
專輯:數字科技對新聞的衝擊
序言
羅文輝
專輯論文
劉蕙苓
林翠絹
方師師
作為巿場工具的傳媒公信力: 新媒體技術衝擊與經濟下滑雙重壓力下中國紙媒的社會正當性困境
王海燕、科林・斯巴克斯、黃煜
傳播論壇
齊湘
寫在卷首
周樹華
學術對談
對談人:韋恩•旺塔、黃懿慧
統稿:黃懿慧
研究論文
倪炎元
龐雲黠、苗偉山
劉毅、郝曉鳴
盧鴻毅、劉珈瑄、曹汶龍
林承宇
徐亞萍
《傳播與社會學刊》年度雙語論文
周樹華、Lindsey Conlin Maxwell、Yeojin Kim、單舟
寫在卷首
黃懿慧
學術對談
主持人:陳韜文、黃煜
對談人:林富美、周樹華、胡志鋒、韋路、郝曉鳴、唐緒軍、 張濤甫、馮建三、楊意菁、劉海龍、羅文輝、蘇鑰機
統稿:陳韜文、程曉萱
研究論文
陶振超
鄭宇君、陳百齡
陳爽、張錚、王可欣、周明潔
你唱的是什麼科技爭議?台灣反核音樂人傳播的科學知識民主化意涵
黃俊儒
姜穎
楊石華
傳播論壇
「向何處去?」、「倚何處立?」與「以何為本?」: 新媒體時代中華新聞傳播學(刊)的發展前景與格局
徐來、黃煜
寫在卷首
馮應謙
學術對談
對談人:亨利· 詹金斯、張琳
統稿:張琳
翻譯:鄭熙青
專輯:傳播科技與新媒體事件
序言
邱林川、陳韜文、茅知非
專輯論文
胡泳、陳秋心
楊國斌
集體記憶中的新媒體事件(2002–2014): 情緒分析的視角
鍾智錦、林淑金、劉學燕、楊雅琴
「新媒體事件」傳統媒體報導的多元性: 基於中國大陸份報紙內容的比較研究
周葆華、呂舒寧
周裕瓊、楊雲康
感受他人的「痛苦」: 「底層」痛苦、公共表達與「同情」的政治
袁光鋒
寫在卷首
蕭小穗
學術對談
對談人:托馬斯.漢尼馳、李立峯
統稿:李立峯
翻譯:李耘耕
研究論文
賴惠玲、劉昭麟
大製作模式對自由電視工作者的影響:以台灣電視工作者在中國大陸為例
張舒斐
兩岸科普網站特色與傳播效果初探:以《果殼網》和《泛科學網》為例
黃惠萍、劉臻、智飛
當代中國情境下社會資本測量的再思考及其與傳播渠道關係的實證研究
蔣亞隆、曹博林
新媒體語境下黨媒的傳播調適與「文化領導權」重建:對《人民日報》微博的研究(2012–2014)
李艷紅、龍強
從職業教育到愛國報國教育:香港早期新聞教育研究(1927–1949)
劉書峰
傳播論壇
黃懿慧
寫在卷首
羅文輝
學術對談
對談人:馬克· 萊珀、魏然
統稿:魏然
翻譯:潘霽
研究論文
羅雁紅、鍾宜珈
劉正道
董小雪、林升棟、吳瓊鱗
黃懿慧
新聞媒體在社會運動中的公眾屏幕功能和影響:香港雨傘運動之「暗角事件」個案分析
李立峯
寫在卷首
張國良
學術對談
對談人:巴里· 威爾曼、邱林川、張人文、甘晨
統稿:邱林川
翻譯:徐來、甘晨、張人文
研究論文
台灣民眾網絡素養調查:網絡素養、網絡經驗、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綜合探討
林淑芳
媒體多工的是與非:從幸福感、社會資本、同儕接受與社會成功來看
陳憶寧
中國社交媒體企業營銷中的用戶勞動和消費主義主體建構:以新浪微博上的杜蕾斯官方帳號為例
黃炎寧
盧鴻毅、徐薇筑
莊梅茜
傳播論壇
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和中國農民—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為例
盧垚
寫在卷首
宋韻雅
學術對談
對談人:黃煜、馮應謙、朱立、潘家慶、王石番、陳世敏、彭家發、汪琪
專輯:數位時代的傳播教育
序言
朱順慈
專輯論文
傳、幫、帶: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社會化與組織社會化—以《大公報》為例
路鵬程
新聞教育如何塑造不一樣的未來記者:中國大陸與香港新聞學生對記者角色認知的比較研究(2008–2014)
鄧力
李明哲
傳播論壇
徐來、黃煜
寫在卷首
黃懿慧
學術對談
對談人:珍妮特、瓦斯科、徐亞萍
翻譯、編校:徐亞萍
研究論文
防火牆真的讓中國與世隔絶了嗎?從整合互聯網屏蔽和文化因素的角度來解釋網絡用戶的使用習慣
哈什、塔納加、吳曉
孫秀蕙、陳儀芬
曾凡斌
陳德寧
唐宏峰
陳宏
寫在卷首
張卿卿
學術對談
對談人:雷思泰(Scott Lash)、馮應謙
統稿:馮應謙
研究論文
新媒體環境下大陸報業新聞從業者工作自主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於個體特徵變數的考察
曾麗紅、吳雁
陶振超
媒體報導的健康資訊重要性及可信度感知對健康資訊尋求行為的影響
盧鴻毅
李雅靖
邱林川
新國家形象抑或新文化建設? —— 支持性與代言性框架視角下的中國第一夫人報道研究
李紅艶、劉碧瑤
寫在卷首
黃煜
學術對談
對談人:艾爾伯特.剛瑟(Albert C. Gunther)、假芝雲
專輯:數位時代的傳播倫理
序言
羅文輝
專輯論文
潘祥輝
數位匯流下的倫理自覺與抉擇:以台灣電視記者引用新媒體素材為例
劉蕙苓
付費採訪與暗訪的認知正當化:中國新聞人員對爭議性編採手法的態度
黃建友、張志安
蘇蘅
制度化公民新聞學的新聞品質與倫理問題之初探:以台灣四家線上新聞組織的公民平台為例
林宇玲
多媒介時代的新聞與倫理:台灣民眾新聞使用、媒介信任與倫理觀的關聯研究
徐孟延、蘇蘅
傳播論壇
周樹華、閻岩
寫在卷首
羅文輝
學術對談
對談人:大衛.韋佛、蘇鑰機
研究論文
徐美苓
李美華
陳品皓
林照真
台灣當代議聘過程之文化與性別意涵分析:一個苗栗客家地區文化展演的觀察
吳翠松、羅宜青、陳羅水
識「時務」者為俊傑:晚清知識轉型與中國現代報刊的興起 (1896–1898)
卞冬磊
寫在卷首
馮應謙
學術對談
對談人:柯林.斯巴克斯、黃煜、王海燕
翻譯、編校:徐來
專輯:以人為本的健康傳播
序言
李賴俊卿
專輯論文
沈福元、嚴昌民
邱玉蟬
生活慣習、行為模式與健康傳播——以甘肅省武威市DF和HY社區為個案的比較研究
闕岳
盧鴻毅
衛生觀念與社會責任:健康傳播視閾下的《大公報.醫學週刊》(1929–1937)
劉娟
增強香港男同性戀者的意知行:以恐懼訴求推廣安全套以預防性病的網絡微電影
李賴俊卿
傳播論壇
魏然
寫在卷首
張國良
學術對談
對談人:邁克爾• 舒德森、黃煜.翻譯、編校:黃煜、宋韻雅、徐來
研究論文
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比較研究
邱琪瑄、蕭穎、陳耀竹
溫乃楠、郝曉鳴、魏然
許如婷
孫信茹、楊星星
黃廣生
何國華
傳播論壇
閻岩、周樹華
寫在卷首
走出簡單的二分模式
蕭小穗
學術對談
對談人:汪琪、蕭小穗.統稿:蕭小穗
特邀論文
蘇鑰機
馬傑偉
專輯:晚清.民國的文化傳播與中國的現代性
序言
蕭小穗
專輯論文
梁君健
葉月瑜
章戈浩
走向「猥雜」的彼岸: 「健康娛樂」之電影的誕生與上海基督教青年會
菅原慶乃
近代知識生產與傳播控制: 以上海書業公所為例(1886–1930)
許靜波
黃華
傳播論壇
鐘布、黃煜、週一凝
寫在卷首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新挑戰
馬傑偉
學術對談
對談人: 趙月枝、邱林川、王洪喆.統稿:邱林川、王洪喆
研究論文
林艾潔、黃靜蓉
吳歡
鐘智錦、李艶紅、曾繁旭
熊慧
傳播論壇
趙月枝
寫在卷首
媒介效果下的受眾/ 閱聽人蟬變
陳國明
學術對談
對談人:尼克.庫德瑞(Nick Couldry)、陳韜文、馮應謙.統稿:陳韜文
專輯:重構閱聽人
序言
馬傑偉
專輯論文
新聞文本與科技型式的雙重連結:日常生活中網路新聞消費實踐的類型研究
郭文平
微博空間的知識生產溝研究:以日本核危機期間中國網民的微博討論為例
韋路、王夢迪
網路傳播社會中的「電子符號行動者」:從台灣國光石化案重構閱聽人之主體性
黃鈴媚、沈錦惠、曹開明
郭大為
鄭宇君
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新聞收視的關聯性研究:上海、香港、台北與新加坡的比較分析
陳憶寧、羅文輝、魏然、徐小鴿、張國良
寫在卷首
美好的未來與社會抗爭
葉月瑜
學術對談
對談人: 蘭斯.班尼特 (W. Lance Bennett) 、邱林川、史安斌.統稿:邱林川、史安斌
研究論文
文化資本、傳播賦權與「藝術家」都市空間抗爭:對J市藝術區拆遷集體維權行動的研究
李艶紅、楊梵
李小勤、郭中實
聽覺障礙大學生文字敘事結構與特色之初探:一個媒介生態學的觀察
吳翠松
陳虹、梁俊民
黃怡芳、李秀珠
傳播論壇
蘭斯.班尼特、亞歷山卓.塞格柏格.史安斌、楊雲康 譯
寫在卷首
變遷中的華人社會新聞傳播
黃懿慧
學術對談
對談人: 柏保路.博奇科夫斯基(Pablo J. Boczkowski)、李立峯
統稿:李立峯
專輯:數位時代的新聞傳播
序言
數位時代的新聞傳播
李立峯
專輯論文
周葆華
童靜蓉
區家麟
洪貞玲
研究論文
李明哲
王超群
寫在卷首
香港傳媒與新聞從業人員面臨的挑戰
馮應謙、羅文輝
學術對談
媒介系統比較研究
對談人:丹尼爾.哈林(Daniel Hallin)、陳韜文
統稿:陳韜文
研究論文
社會變遷、媒體互動,以及電台聽眾參與節目在香港的演變
李立峯、鄧鍵一
香港報業新聞記者從業人員的流動探究
果蕾、王靜、戴熙、王慧敏
大陸、香港、台灣電視新聞主播可信度的比較研究
羅文輝、 孔艷穎、黃素軒、劉暢、高鹿洋子、樊菲菲
地方媒介體系:一種都市抗爭的政治資源
曾繁旭、 黃廣生
政治控制、市場競爭與地方黨報的影響力:廣東、上海、天津的比較研究
劉偉偉
傳播論壇
從四個文化機制看華人人際傳播: 「拉近」、「推遠」、「彈性化」與「複雜化」
張惠晶
寫在卷首
傳播期刊與傳播研究
羅文輝
專輯 ﹕學術出版與傳播研究
序言
檢視兩岸多地的中華傳播研究
蘇鑰機
學術對談
「學術出版與傳播研究」圓桌會議討論
對談人:李少南、邵培仁、胡智鋒、郝曉鳴、陳炳宏、陳韜文、馮建三、趙晶晶
主持:葉月瑜
統稿:蘇鑰機
其他發言者:邱林川、姜飛、洪貞玲、韋路
專輯論文
中華傳播研究的現況:誰做甚麽和引用誰
蘇鑰機、王海燕、宋霓貞、呂琛、茅知非、區家麟、程曉萱、黃佩儀、張家麒、董卓文、趙萌萌、鄭珮、鄧皓文、譚麗珊
中國傳播期刊知識生產的依附性:意識形態、機構利益與社會關係的制約
李紅濤
學術期刊與學術生產、學術表現的關聯初探 : 以台灣傳播學門學術期刊為例
翁秀琪
研究論文
建制內的多元解讀:諜戰劇迷群體、文化表徵與中國語境 —— 以《暗算》《潛伏》為例
朱麗麗
腐敗、官場想像與新自由主義理性—— 解讀宋思明現象
白若雲
寫在卷首
以跨領域視野進行全方位傳播研究
蕭小穗
學術對談
以媒介為視窗瞭望世界─心繫公眾的傳播學者托德.吉特林
對談人: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黃煜
統稿:黃煜
研究論文
制度性資本、非制度性資本與社會衝突性議題的傳播─以國內四起環境維權事件為案例
夏倩芳
袁光鋒
陳科
美、台、中三地公共關係學界的「企業社會責任」 研究回顧與比較
薛可
陳晞
對話理論與網絡危機溝通:一個探索性的研究
吳宜蓁
葉玫萱
樂觀偏誤、自我效能、社會信任與新流感疫苗接種意願
盧鴻毅
許富盛
侯心雅
該走或該留?探討人力資本、社會學習與公關實務工作者的離職意圖之關係
陳憶寧
傳播論壇
敵意媒體理論:媒體偏見的主觀感知研究
周樹華
閆岩
寫在卷首
城市屏幕/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之創新
馬傑偉
學術對談
文化研究新領域:城市屏幕文化
對談人:裴開瑞(Chris Berry)、馮應謙、陳錦榮
統稿:馮應謙、陳錦榮
專輯:城市屏幕文化
序言
文化研究新領域:城市屏幕文化
陳錦榮、馮應謙
專輯論文
本地與同代:上海的城市屏幕文化
裴開瑞(Chris Berry)
南韓和澳洲之間的都市屏幕及跨文化消費
Audrey YUE
Sun JUNG
圖像和親密屏幕:流動性與手機照片的日常性
Helen GRACE
城市屏幕、網絡化文化與參與式公共空間
Scott MCQUIRE
跨國公共領域:大屏幕和美學的大都會主義
Nikos PAPASTERGIADIS
傳播論壇
媒體與地緣政治區的治理:兼及媒體與傳播地理學對粵港澳地區的洞察
李蕾蕾
寫在卷首
「蕭規曹隨」:堅持公正審稿、鼓勵多元理論研究
羅文輝、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黃懿慧
學術對談
創新傳播研究的追尋:長江學者陳韜文的學術理念
對談人:陳韜文、羅文輝
統稿:羅文輝
研究論文
知識女工與中國大陸出版集團的彈性僱傭制度改革
曹晉
從「發展新聞學」中突圍的異議空間—馬新網絡媒體的兩種景觀
莊迪澎
社會運動中的承認政治與話語秩序:對廈門「散步」事件的媒介文本解讀
黃月琴
地下電台傳播行為對台灣高雄地區公民社會影響之研究
諸葛俊、黃于恬、汪明生
傳播論壇
邁向氣的傳通理論:西學與漢學的對話
鍾振昇、何美惠
視覺.文本
影像政治與台灣
郭力昕
學術對談
電視研究的前沿思索
對談人:托比.米勒(Toby Miller)、馮應謙
統稿:馮應謙
翻譯:譚麗珊、張瀟瀟
專輯:華人社會電視劇與時代
序言
後電視年代的電視研究
馮應謙
專輯論文
下崗女工、苦情戲及中國電視劇的情感空間
孔書玉
現代幻想在中國之符號踐行:「流星花園」模式的文化解析
馮應謙、張瀟瀟
由電視劇《大女當嫁》探析當代都市大齡「剩女」婚戀的困窘
王蕾
愛情的想像—中國熱播愛情劇的文本演變與受眾的解讀偏好
吳紅雨
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 —台灣「鄉土劇」在中國大陸
程紹淳
傳播論壇
網路公共關係:研究圖像與理論模式建構
黃懿慧
視覺•文本
《香港廿二春—師奶列傳》 —紀錄片作為研究方法的反思
何式凝
寫在卷首
穿越理論的時代:電影與傳播
葉月瑜、陳韜文
學術對談
在宏大理論外思索電影研究
對談人:大衛.波威爾(David Bordwell)、葉月瑜
統稿:葉月瑜
翻譯:呂琛、彭侃
特邀論文
全球化下的在地電視觀眾
汪琪
研究論文
線上遊戲性別轉換行為分析
李紫茵、王嵩音
客觀真實、多元真實與超真實:後現代社會的新聞認知
劉平君
衝突性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知識之爭與虛擬空間的話語權—以蒙牛特侖蘇風波的專家博客為例
張丕萬
客家老年人觀展/表演之在地文化研究—一個苗栗地區老人文康中心卡拉OK室的觀察
吳翠松
哈尼族村寨手機使用的傳播人類學考察
孫信茹
視覺.文本
媒體現代:傳播學與社會學的對話
影像:陳韜文
學術:馬傑偉、張瀟瀟
寫在卷首
從健康傳播到傳播史研究
陳韜文
學術對談
科際整合與社群導向的健康傳播
對談人:Gary Kreps、陳憶寧、陳韜文
統稿:陳憶寧、陳韜文
專輯:健康傳播與公共衛生
序言
健康傳播與公共衛生
陳憶寧
專輯論文
美國牛肉進口台灣危機中的媒介使用、政治信任與風險感知的關係
陳憶寧
由台灣民眾的就醫經驗探討病患如何減低不確定感
葉蓉慧、連吉時
憂鬱症的生物醫學真實、社會文化真實與新聞再現:以台灣的《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為例
吳孟津、徐美苓
資訊尋求及品質評價:以具有美容整形經驗的女性為例
曾逸仙、盧鴻毅
研究論文
半殖民主義與新聞勢力範圍:二十世紀早期在華的英美報業之爭
張詠、李金銓
視覺.文本
POWER的多重演繹─從「聲光園」到香港風景
黃志淙、秦偉
寫在卷首
對新聞化廣告的研究與行動
羅文輝、陳韜文
學術對談
三十年河東與河西:國際傳播研究再出發
對談人:李金銓、黃煜、陳韜文
統稿:黃煜、陳韜文
整理:趙心硯
研究論文
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自主的影響:一個動態觀點的探索
劉蕙苓
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
李秀珠、蔡佳玲、李育倩
華文社群之「韓劇迷」解讀型態研究——以《我叫金三順》一劇為例
王小惠、闕奕婷
跨國公司的危機溝通策略——以博士倫藥水回收事件為例
向倩儀、黃敬華、徐任賢、姜采蘋、陳盈蓓、蘇惠群
研究報告
謠言、大眾傳媒和國家價值取向——一項對中國愛滋病敘事(2003–2009)的分析
楊慧瓊
視覺.文本
視覺、創意教育與台灣:朱全斌教授專訪
周佩霞、馬傑偉
反思風險社會
馬傑偉、陳韜文、黃煜、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卓越公共關係理論的普適性
James Grunig、黃懿慧、陳韜文
風險社會與危機傳播
黃懿慧
論中國語論中國語境下的危機事件與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以汶川地震和群體性事件為例
潘祥輝
台灣全球暖化風險溝通的常民認知
徐美苓、楊意菁
情境式危機傳播理論與中國本土實踐的檢視:以四川大地震為例
史安斌
運用網絡社交媒體於風險溝通──以2009–2010年台灣政府H1N1防疫宣導為例
吳宜蓁
科技民主化的風險溝通:從毒奶粉事件看網路公眾對科技風險的理解
李明穎
機構的風險責任與公共論述—傳媒呈現香港匯豐控股負面消息的個案研究
陳智傑
共識的焦慮:中國媒體知識分子對社會風險的論述
司景新
視覺行動研究:《解構富士康》
邱林川
寫在卷首
嚴肅新聞何去何從?
蕭小穗、陳韜文、黃煜、馬傑偉、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學術對談
對話普立茲新聞獎得主
統稿:黃煜、徐立丹
研究論文
市場競爭與媒介表現之相關性研究:檢視台灣報紙地方新聞的多樣性
葉碧華、李秀珠
媒體與國家議價研究:中國大陸廣州報業的個案
楊銀娟、李金銓
媒介迷群與中國中產階層的階層認同──以美國電視劇《越獄》的中國網絡社群為個案
柳珊
修辭建構的「天意」:《易傳》的擬天手法分析
蕭小穗
中國少數民族的「他者」再現──對2006 年《北京青年報》少數民族新聞的內容分析
覃詩翔
傳播論壇
「新聞感」與網路新聞寫作之探討:從「倒三角型」的延續與創新出發
李明哲
視覺.文本
為影像賦與聲音:傳意在視覺和口述之間
葛海崙、歐陽檉
寫在卷首
全球化時代的電視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羅文輝、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
公告及呼籲
《傳播與社會學刊》編輯委員會
學術對談
新聞學比較研究的價值和挑戰
對談人:Akiba Cohen、李立峯、陳韜文
統稿:李立峯、陳韜文
專輯:華人社會電視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序言
華人社會電視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李立峯
研究論文
內外之間的關聯政治:中國電視國際新聞研究—以CCTV《新聞聯播》為例
周葆華
台灣國際電視新聞的小報化
王泰俐、周慧儀、羅文輝
探討香港電視新聞中的議程多元性:本地、中國與國際新聞的比較
林宛瑩、李立峯
在控制與多元夾縫中播報國際電視新聞:新加坡案例分析
徐小鴿
不經意的全球化想像:電視國際新聞中的多國新聞和國際組織
李立峯
視覺.文本
當代旅遊中的風景攝影─數位單反相機的技術人類學研究
梁君健
寫在卷首
中國大陸的崛起與傳播研究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學術對談
中國的現代性、大眾傳媒與公共性的重構
對談人:呂新雨、趙月枝
統稿:呂新雨、趙月枝
研究論文
在自我表達與認同間徘徊的受眾—從土豆網個案探析播客
馬曉星
傳播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王盈勛
王石捐款事件報導的媒介框架分析
萬小廣
遊戲媒體文化之男性氣概探索:文本結構與玩家詮釋
張玉佩、邱馨玉
新聞內容之建構與表現測量—香港案例研究
黃煜、郭中實、杜耀明、陳芳怡
傳播論壇
論傳播學的關係價值研究—一個提升傳播學科品質的可能途徑
王怡紅
視覺.文本
時尚工場 視覺民族誌
攝影:謝至德
學術:馬傑偉
寫在卷首
媒體與選舉
羅文輝、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
學術對談
文化研究之落地生根
與高士柏教授對談(第二部分)
對談人:Lawrence Grossberg、馮應謙、陳韜文
統稿:馮應謙、陳韜文
專輯:台灣競選傳播專刊
序言
傳播媒體與台灣總統選舉
羅文輝
研究論文
台灣選舉中的競選廣告與議題/特質所有權認知
張卿卿
總統大選負面新聞與第三人效果
林素真
部落格與競選傳播:以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候選人為例
蘇蘅、張寶芳
台灣報紙選舉新聞偏差報導現象研究─2000 與2004 年總統大選的比較分析
左宗宏、李俊憲
2008 年電視總統選舉新聞的政黨偏差
羅文輝、黃怡嘉
視覺.文本
城市作為文本
籌劃:馬傑偉
統稿:周佩霞
寫在卷首
以「激進處境主義」為利刃的文化研究
馬傑偉、陳韜文、黃煜、蕭小穗、馮應謙、葉月瑜、羅文輝
學術對談
文化研究往哪裏去?
對談人:Lawrence Grossberg、馮應謙、陳韜文
統稿:馮應謙、陳韜文
研究論文
電子遊戲媒體形態與內容的關係
張美鳳
網路色情對青少年的涵化效果
羅文輝、林奐名、吳筱玫
知識、態度與鄉村社會的家庭互聯網採納
張明新、韋路
話語偏見與面子協商:關於汶川地震報導的跨文化分析
單波、劉學
研究報告
娛樂的社會和心理功能:中西方研究的現狀與前瞻
周樹華、葉銀嬌、徐潔
傳播論壇
全球化時代的發展傳播學─評Colin Sparks《全球化、發展和大眾傳播》
鄧正來
視覺.文本
視覺社運:艾曉明、卜衛對談
籌劃:馬傑偉
統稿:周佩霞
寫在卷首
新媒體與媒介事件研究新方向
馬傑偉、陳韜文、黃煜、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媒介事件」概念的演變
對談人: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邱林川、陳韜文
統稿:邱林川、陳韜文
專輯:新媒體事件
序言
邁向新媒體事件研究
邱林川、陳韜文
研究論文
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
楊國斌
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
胡泳
真實的謊言:抵制家樂福事件中的新媒體謠言分析
周裕瓊
PageRank下的資訊批判:新二二八事件回顧
吳筱玫
公民新聞2.0:台灣公民新聞與「新農業文化再造」形塑之初探
孫曼蘋
範式訂定事件與事件常規化:以YouTube 為例分析香港報章與新媒體的關係
李立峯
視覺.文本
視覺政治及道德倫理─紀錄片《麥收》引起的爭議
周佩霞、馬傑偉
寫在卷首
傳媒的公共性是傳媒研究的核心議題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傳播研究有多國際化?
對話人:Wolfgang Donsbach、李立峯、陳韜文
策劃及統稿:李立峯、陳韜文
研究論文
國家控制下的NGO議題建構:以中國議題為例
曾繁旭
危機傳播新策略─以框架理論重探三哩島和飲料廠腸病毒危機案例
張依依
台灣新聞人員對爭議性編採手法的態度:1994與2004年的調查研究
羅文輝、李偉農
收視率哪裏不對?有關台灣收視率的批判性初探
林照真
傳播論壇
「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
汪暉
視覺‧文本
序言
馬傑偉、周佩霞
建築如文本(Architecture as Text)─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建築年展香港《文化工房:香港在威尼斯》
許焯權、李歐梵
寫在卷首
學刊與研究社群的共生關係:從《傳播與社會學刊》轉為季刊説起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媒介素養的國際發展與本土經驗
參與者:陳韜文(主持)、陸曄、卜衛、李月蓮、吳翠珍、劉雪雁、陳世敏、潘忠黨
統稿:陸曄
專輯:跨境電影
序言
跨境視角作為理論工具:跨境電影專輯序言
馬傑偉、陳韜文
研究論文
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
尹鴻、何美
跨地域性與「無地域空間」:全球化語境中的華語商業電影
孫紹誼
從文本轉換到文化翻譯:華語商業大片敘事策略的動因及效果分析
祁林
華語跨境商業大片的本土接受
凌燕
全球化的華語電影與好萊塢大片
朱影
傳播論壇
新聞傳播教育向何處去?─專家意見測量與變革路徑分析
杜駿飛
寫在卷首
面向中國大陸的傳播與社會變遷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專輯:中國傳媒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序言
傳媒的公共性與中國傳媒改革的再起步
潘忠黨
學術對談
反思與展望:中國傳媒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筆談
陳力丹、李良榮、趙月枝、孫旭培、吳飛、魏永征、單波、黃旦、徐賁、李霞、陳衛星(組織:潘忠黨)
特邀專稿
中國廣電媒介三十年變遷的產業化解析
黃升民、周艷、宋紅梅
媒介話語空間的重構:中國大陸大眾化報紙媒介話語的三十年演變
孫瑋
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
林芳、趙鼎新
研究論文
開放與守門的辯證:中國電影產業改革歷程之制度分析
劉立行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輿論監督的話語變遷: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線索
雷蔚真、陸亨
報告文學的「事實演繹」: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管窺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之變遷
郭中實、陸曄
在時:民族志視角下的電視觀看活動─獨鄉資料的再闡釋
郭建斌
寫在卷首
互聯網、傳播與社會轉型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吉登斯和「全球化」一詞:對安東尼‧吉登斯的訪談
特希‧蘭塔能(Terhi Rantanen)
研究論文
網路色情與互動性活動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研究
羅文輝、吳筱玫、向倩儀、劉蕙苓
信息「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
邱林川
從「反貪腐倒扁運動」檢視其框架策略與議題建構
張依依、封國晨
搞關係、玩面子:記者面對消息來源的衝突化解策略
黃彥翔
透過網路社會資訊考察日本消費現象:符號互動論和解釋現象學之應用
陳怡廷、桑原武夫
寫在卷首
學術研究承傳之道
陳韜文、黃煜、馬傑偉、蕭小穗、馮應謙
學術對談
「教授沒有開的課」─誰來告訴研究生該如何做研究?
張錦華、馬成龍、張國良、陳炳宏、羅世宏、王馨儀、馬匯瑩、張美鳳、劉忠博
研究論文
生產碎片化的女性新聞:當代中國媒體裏的國家、市場和女性主義
陳陽
農民的話語權問題─用話語分析的方法透視
楊慧瓊
中國大陸另類媒介的生產:以《朋友通信》為例
曹晉
電腦中介的新人際溝通型態:MSN Messenger暱稱之呈現與溝通策略
林玉婷
中國移動通信服務的區域落差分析
華金玲、小檜山賢二
研究報告
網路選舉資訊使用者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傳播行為分析:台灣個案
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
寫在卷首
追尋香港個案的理論意義
學術對談
跨學科的傳播學經典演繹
艾利休‧凱茨(Elihu Katz)
專輯:香港回歸後的傳媒和政治
序言
陳韜文、李立峯
策略互動、文化共向和九七回歸後香港新聞自由的發展
李立峯
專業主義、新聞自由與市場力量:回歸後香港新聞界的恆與變
蘇鑰機
「社會秩序」Vs.「公民空間」─香港傳媒論述的比較分析
谷淑美
處於十字路口的公共廣播:政治與香港電台的演變
梁麗娟
香港人本土身份和國族身份的角力:1996-2006香港身份調查
馬傑偉、馮應謙
傳媒敎育、公共空間與公民批判能力;香港傳媒敎育的理想與實踐
李月蓮
獨立論文
中華傳播學往何處去
陳國明
文化產品的混雜(hybridization)與全球化:以迪斯奈版《木蘭》與《臥虎藏龍》為例
汪琪、葉月瑜
寫在卷首:傳播研究範式的轉移?
學術對談:數碼傳播與傳播研究的範式轉移及全球化
李金銓、祝建華、杜駿飛、Nicholas Garnham、William H. Dutton、Vincent Mosco、John V. Pavlik
國家、市場與社會:從全球視野和批判角度審視中國傳播與權力的關係
趙月枝
新聞記者之網路使用與預測
羅文輝、張凱蒂、張寶芳
知識神話及其文化合法性:《百萬富翁》個案分析
蕭小穗
傳媒市場與弱勢社群的利益表達─當代中國大陸城市報紙對¬¬「農民工」收容遣送議題報導的研究
李豔紅
傳媒越軌的替代性分析框架:以《南方週末》為例
李小勤
廣告話語的結構重疊和中國社會的變遷─以1980年和2000年《人民日報》的廣告為例
馮捷蘊、吳東英
寫在卷首:追求知識創新 邁向學術卓越
學術對談:中國、傳播與網絡社會
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
潘忠黨
台灣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1990-2006: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説與政治威權的角色與互動
馮建三
政治轉變中的選舉詮譯和制度修正:2004香港立法會選舉「後選戰」個案研究
李立峯
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話語
童靜蓉
媒介素養、政治認知、媒介形象與媒介使用:理論關係初探
郭中實、周葆華、陸曄
危機情境、溝通策略與媒體報─再探溝通回應模式之多個案比較研究
黃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