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機上的遺作,史家列文森未竟的關懷
「人的本性不是普遍的,但他的歷史是。」
作者
約瑟夫.列文森 (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首任Sather講座教授,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列文森從真誠的人文主義關懷出發,致力於在舊的問題中探尋新的意義;同時突破西方漢學和社會科學的畛域,把人類文明的普遍視角與中國經驗的獨特性融匯起來,從而將中國歷史的書寫推進到世界歷史話語的範疇之中。他以一系列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在他因意外身故後的半個多世紀裏,持續為中國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1987 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創設「列文森圖書獎」,以紀念他的學術貢獻。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
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史、國際政治、越南戰爭,著作有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The Logic of World Power: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 等。
譯者
董 玥
華盛頓大學施友忠中國研究講座教授、中國研究項目主任。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尤其是社會文化史與城市史,著作有《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合編)、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合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