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The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 of Hong Kong Ltd


Chinese , 2023/02

255 x 177 mm , 92pp ISBN / ISSN : 1683-531X

  • US$7.50


In Stock

《文學論衡》, 2002年創刊, 半年刊。

《文學論衡》稿約
1. 本刊為半年刊,園地公開。舉凡有關中國文學研究之學術論文均所歡迎。
2. 來稿勿逾12,000字(注文數目不計在內),須具學術價值。註釋系統須遵循附列「撰稿格式」。
3. 本刊歡迎以中文電腦(微軟視窗系統)列印之繁體字投稿,請寄相關檔案至[clshk@hkstar.com]。來稿電子檔 (xxx.doc; zzz.pdf),正文一式二份,其中 (zzz.pdf) 不列作者姓名及背景資料,另一份 (xxx.doc) 請於題目後附英文題目、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傳真、電郵地址等。
4. 請勿一稿數投。
5. 作者請自留底稿,採用與否,一律不退稿。審稿時間通常為三個月,決定後當予通知。
6. 本刊依照香港學術界沿用標準採用論文評審制。來稿均經糊名處理,然後寄送兩位相關專業的學者隱名評審,兩位均表接納然後刊登。若其中一位表示不宜刊登,則送與第三名學者裁決。
7. 本刊不設稿酬。一經刊登,即寄贈該期兩冊。
8. 來稿一經接納,版權即屬本刊所有。
9. 來信請寄:香港 灣仔 軒尼詩道郵局信箱20327 號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文學論衡》編委會。
 
【撰稿格式】
一. 來稿一律自左至右橫排列印。
二. 標點符號:書名、報刊名用《》,篇名用〈〉。書名與篇(卷)名連用時,以間隔號分開:例如《論語‧裡仁》,《文選‧揚雄〈解嘲〉》。
三. 獨立引文,全段向右移位三格。
四. 註釋一律置於當頁下方。註碼用 1,2,3,4……。(請盡量用 word 格式)
五. 引用專書或文章,請依以下格式:
  專書——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頁25。
《韓詩外傳》,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金谿王氏刊《增訂漢魏叢書》本,卷八,頁四下。
Hightower, James R. The Poetry of Tao Ch’ien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1970), p.78.
文集論文——
王爾敏〈王韜在近代中國之思想先驅地位〉,載林啟彥、黃文江編:《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江教育圖書公司,2000年),頁23。
餘嘉錫〈楊家將故事考信錄〉,載《餘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頁417-490。
Owen, Stephen.“Some Mid-T’ang Quatrains.”In Stephen Soong, ed., A Brotherhood in S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 Press, 1985), p.xx.
期刊論文——
李約瑟 (Joseph Needham)〈漢語植物命名及其沿革〉,《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頁1-24。
周有光〈語言類型和文字類型〉,《語文建設通訊》第67期 (2001年6月),頁1-3。

總第四十一期2023年2月

《詩 • 衛風 • 碩人》新釋

譚步雲

議政視閾下的蘇門詩作考述

杜若鴻

馬祖常樂府詩考論

郭 麗

廣東番禺沙亭屈氏南遷考

王富鵬

「覆巢毀卵,殆有甚焉」

        ——陳恭尹獄中及入獄前後之憂懼情懷析論

董就雄

偏孤、奸貪與悲喜——論唐滌生編《販馬記》(1956)

劉燕萍

融會中西:1987年市政局香港話劇團《石頭記》的改編策略

張桂琼

總第三十九期、四十期2022年8月

貶謫的意義:劉禹錫傳記比較研究

黃自鴻

溫庭筠「花外漏聲」辨疑

尤 雅

黃庭堅詩論和詩風的政治特色探究

杜若鴻

論毛奇齡《天問補注》的詮釋方法及其楚辭學意義

陳鴻圖

清遺民岑光樾及其《鶴禪集》

崔文翰

悖論語言與白話文實驗──略論余光中的幽默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

盧敏芝

離散書寫中的貴族視角與平民視角──白先勇作品改編電影《最後的貴族》與《花橋榮記》比較研究

郁旭映

大陸網絡文學、女性主義與同志平權──以曉暴的 GL(百合)小說為例

周潞鷺

總第三十八期2021年6月

《大雅》〈大明〉解詁二則

李雄溪

論六朝佛家典籍對孔門師弟子事蹟之新增與改造

潘銘基

絕望中嘲諷──呂留良詩與抗清戰役

吳志廉

絕句起源論爭平議──清人對截律為絕說的接受、拓展與反駁

莊文龍

從隔到不隔──論唐滌生編《蝶影紅梨記》(1957)

劉燕萍

韓麗珠《輸水管森林》中「房子」的空間書寫

梁悟心

總第三十七期2020年12月

李商隱《燕臺》詩解

鄭子運

間接權力理論與《三國演義》中的權謀描寫

周潞鷺

清代中葉青樓筆記中的嶺南歌妓形象與文化空間探討

曾嘉堯

王昶清雅詞學與創作中的時代精神

張燕珠

生於王土,走向共和:「清末一代」舊體詩人的記憶、想像與認同綜論

陳煒舜

饑餓理論與文學研究──以阿城《棋王》為中心

曾繁裕

愛情、原始、政治──吳煦斌小說〈木〉的多重解讀

區肇龍

總第三十六期2020年6月

古代文本的新視角「寒衣曲」的古今演變

周興陸

罪與田園──蘇軾、陸游研究的一個視點

淺見洋二

關於南宋刊本《歐陽文忠公集》之「續添」──與新發現的歐陽修書簡九十六篇相關聯

東英寿

胡銓墓誌銘特色抉析

謝佩芬

古今融合與理論應用:論當代詩詞創作者學習古典詩論的必要性

錢志熙

圖像‧形象‧意象: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遇到文圖學

衣若芬

日本的漢詩寫作

長谷部剛

總第三十五期2019年12月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略論漢代男子名字與美貌之追求

潘銘基

康雍時期西行士人的西域感知與詩文創作

吳華峰

津阪東陽《杜律詳解》研究──杜甫傳、文獻運用和詩學觀點探析

黃自鴻

翻譯《等待》──翻譯中「漢語性」的研究

黎韻孜

「仰高山,俯流水」──論李漁詩詞中的仕途政治矛盾觀

魏琛琳

明末名妓薛素素考略

苑星

總第三十四期2019年6月

古代與現當代文學現象

古代文學研究中「唯文本」迷信之學理反思

歐明俊

文學女性主義重建男性經驗與男性形象的政治策略

劉群偉

思想與故事溯源

論孔子的軍事才能與軍事思想──以《論語》《春秋》三轉記孔子的相關材料為研究中心

楊兆貴

「武松殺嫂」故事探源

鄭子運

文獻與文學批評探賾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人鄒美中《唐詩中聲集》評議

曲景毅

論端木埰及其與晚清詞壇風尚

徐瑋

熊潤桐及其《養生主室詩話》探賾

王兵

總第三十三期2018年12月

論霍光的「緣上雅意」

潘銘基

清代「規範詞學」初論──康熙、乾嘉時期之詞體認知與詞派興替平議

許嘉瑋

日本武士道精神在殖民地臺灣漢詩中的象徵手法與同化意義

林以衡

論吳慶坻《悔餘生詩集》之遺民意識

梁德華

修竹園對聯管窺

鄧昭祺

論《牡丹亭》、〈遊園驚夢〉及〈古典愛情〉中個體意識的演變

梁慕靈

徐持慶《翦茗墨痕》旅遊詩用典論析

余曆雄

總第三十二期2018年6月

先秦神話中黃帝五重身分試探

陳煒舜

《論衡》「效驗」論與《文心雕龍》「徵驗批評」觀之關係與異同論析

李詠達

《絕妙好詞》的重塑與經典化

張燕珠

駱鴻凱文體論再探

廖蘭欣

基督教‧神魔‧公案──論時新小說《驅魔傳》(1895)

鄺智良

徐英與陳家慶夫婦的愛情與離別──以《天風閣詩》與《碧湘閣詞》為例

金鮮、金永哲

懷念饒宗頤教授

王晉光、單周堯

總第三十一期2017年12月

論《玉臺新詠》宮體詩的婦女形象

郭思豪

辭賦‧譜錄‧言路:張九齡〈荔枝賦〉、蔡襄《荔枝譜》的書寫系譜及其謫遷地圖

許東海

《文苑英華》將騷體收入「雜文」類原因考論

余震宇

《三字經》指瑕

鄧昭祺

吳北江〈韓非子難解〉與桐城吳氏古文法

郭偉廷

「五四」對「晚清」的揚棄:論清末民初「小說」之承傳意義

譚志明

黃春明的文學世界──「鄉土文學論戰」視野下的黃春明與當代新儒家

劉建平

總第三十期2017年6月

翻譯〈孔子世家〉後記

倪豪士

權謀經典《素書》的發生與流布

楊義

文思、造意與自成一家──以宋人筆記為例

張高評

陶淵明文學形象之外與〈桃花源記〉意義重探

楊晉龍

王士禛〈再過露筋祠〉經典化與神韻詩風的流衍

潘務正

何紹基〈九月二十日潘德輿招飲海山仙館即事有作〉書後

潘漢光

自然:超越塵世藩籬的束縛 ──《海上》主題探微

陳啟源

總第二十九期2016年12月

《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中《姑婦奇譚》校補論析

鄺健行

道光狀元李振鈞的詩歌藝術與創作道路

錢志熙

地域性詩選與《丹陽集》新詮

候雅文

八十年代的現代性想像-論劉慈欣《中國2185

郁旭映

李清照改嫁辨證

魏鵬展

崔顥《黃鶴樓》詩首句考辨

段稷興

自然:超越廛世藩籬的束縛-《海上》主題探微

陳啟源

總第二十八期2016年8月

民初舊體詩詞的傳承

吳宏一

陳步墀繡詩樓所藏名家墨寶及其交遊網絡

黃坤堯

別開粉墨登場局,令套當然是正宗:盧前《論曲絕句》散曲觀試論

陳煒舜

從陸賈《新語》到揚雄《劇秦美新》──前漢士人以秦亡舊事進諫的研究

潘銘基

論《蕩寇志》師法金聖嘆小說理論之特點及優劣

許景昭

神明的重構:《呂祖全書》對「斬黃龍」及「戲牡丹」的回應

孔德維

總第二十七期2015年12月

愉社詩詞初探

陳子康

神話、成長與復生 ── 論也斯〈養龍人師門〉

劉燕萍

「總集」概念形成研究 ── 先秦至蕭梁前期的觀念

凌頌榮

試釋軍師在明清俗文學中的二元體系:兼論姚廣孝於章回小說中的形象

余文章

情愛與禮教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另類的「發跡變泰」小說

黃小蓉

以「不入時之性情」填不入時之詞 ──論況周頤詞中的時間與人生

徐 瑋

總第二十六期2015年6月

論〈木蘭詩〉版本及其互見關係

陳劍

「整理國故」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發生

王波

環境、人物與情節——論蕭峰自殺的原因與意義

羅劍創

傳統與現代的「割裂」—— 論黃繼持從事文學教育與研究的不同策略

鄺文律

《靈山》的「火」意象與高行健的流亡書寫

張方盈

傻子與靈魂的話語狂歡——《塵埃落定》的敘事策略與阿來文化身份

夏冬

論韓麗珠《離心帶》的疾病書寫

鄒文律

敬悼鄭滋斌教授

總第二十五期2014年12月

特稿: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金瓶梅詞話》讀後

黃霖

中國傳統史學與文學

胡詠超

論謝靈運詩歌中的山水刻畫與體道通玄

李思弦

杜牧‧文賦‧諫書—— 杜牧的諫諍論述與〈阿房宮賦〉

許東海

楊慎《文選》學論略

陳煒舜、廖蘭欣

五十年代的香港書寫 —— 舒巷城小說析論

區肇龍

徐持慶《敲夢癡言》的自我傳記與文學史料之價值

余曆雄

總第二十四期2014年6月

古代文體價值論之再估價

歐明俊

王安石詩「好讀楞嚴莫念家」臆說

王晉光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早期中文譯本考釋

李波

走出匱乏:封鎖中的女性慾望

余婉兒

社會問題的綜合與聚焦—— 寫實主義視閾下歐陽天的〈人海孤鴻〉與電影改編

沈海燕

一個藏人的成長故事—— 陳冠中小說《裸命》對「裸命」的解讀

李仕芬

從小角色看大名著:《水滸傳》中的黃文炳

譚志明

總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

建構中的再建構——《三國演義》呂布形象的建構策略與背後意義研究

吳志廉

論李攀龍擬古樂府的創新之處

鄭靜芳

袁宏道之應世思想

鄧城鋒

遺民事未了——解析張岱的遺民心事

蔡維玉

當代學術思想史視域下的葉嘉瑩詩學

李明陽

從問題意識的反省重讀幾個《棋王》文本

黎國威

虛實與悠然——說「悠然見南山」

鄭滋斌

總第二十二期2013年8月

敘事為經,辭令為緯 ——《尚書‧金縢》辭章探析

廖蘭欣

「世界性」與晚清南社的文化政治

張春田

細節的解讀——嚴歌苓《寄居者》對寄居的反思

李仕芬

偷窺女性?!——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的身體書寫

伍寶珠

重像、情與反抗——論唐滌生編《再世紅梅記》

劉燕萍

沿用與自我抄襲——論粵劇《西樓錯夢》

羅劍創

柳宗元〈復杜溫夫書〉「律令」臆解

黃耀堃

總第二十一期2012年10月

謝朓行旅詩的心象與影象

郭思豪

傳統觀念與西方新潮之——從《情變》看吳趼人對舶來情愛觀的批判

蔡宛華

都市共鳴——唐滌生《九天玄女》的時代意義

文英玲

論張愛玲散文的現代性書寫——以〈私語〉為中心

吳美筠

曹聚仁《魯迅評傳》中的魯迅形象再現

楊傑銘

蘇曼殊小說——浪漫感傷之美

林律光

現代性視野下的蕭紅作品研究

劉璐

憶舊遊——跟陳新雄老師在一起的日子

黃坤堯

敬悼陳新雄教授《伯元吟草‧世紀新聲》選刊

本刊

總第二十期2012年2月

韓人鈔本明代詩話《詩法要標》指瑕證析

鄺健行

從編輯集團的身份背景論《眾香詞》的遺民意識

馮慧心

廖恩燾「廣東俗話七律詩」與詩律探索

黃坤堯

「閱讀」的五個層次

陳炳良

「內美」與「脩能」:詩人與詩

鄺龑子

教科書範文分類與文體範式:以現代寫景文為例

梁敏兒、梁慧敏

懷鄉和放逐──流亡時期北島的詩歌探析

馬世豪

推薦《香港竹枝詞初編》

陳志誠

「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的交會」研討會(2010年6月,香港)已刊論文總目

總第十八、十九期2011年6月

“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的交會”研討會 2010 年 6月, 香港論文選輯(下)

曾酌霞居港交游詩述

楊利成

山水兩情長,他鄉成故鄉──韋瀚章及其長短句中的遊子情懷

陳煒舜

陳湛銓少作《修竹園詩近稿》風格承傳之研究

程中山

香港舊體文學史的建構方法芻議──以饒宗頤的交遊圈為例

黃偉豪

百世清芬──香港名家近體詩選的編纂意義

劉衛林

金庸小說的空間議題與場所研究:以「大理」書寫為核心視域

史言

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與詩風

杜家祁

試論羅冠樵在《兒童樂園》時期的創作特色

霍玉英

「香港無故事?」──從後殖民理論再思陳冠中〈金都茶餐廳〉

鍾夢婷

後 話

王晉光

總第十七期2010年12月

““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的交會”研討會 2010年6月, 香港論文選輯(上)

讀王韜九言長篇〈寄黃六上舍、潘大、楊三兩茂才

羅婉薇

陳伯陶忠節觀試析

董就雄

啟蒙與革命──鄭貫公、黃世仲等人的粵語寫作

李婉薇

黃尊生《述懷》詩與無政府主義

莫雲漢

胡春冰與香港戲劇文學

陳麗音

先鋒性:以李英豪為中心──論《好望角》的理論建構

鄭蕾

生與死的色彩──析胡燕青〈彩店〉

王良和

總第十六期2010年5月

《金瓶梅的藝術》序

孫述宇

論《漢紀》的文學特點

梁德華

陶澍《靖節先生集》成書與流傳研究

梁樹風

為新文學護航──論鄭振鐸《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集‧文學論爭集‧導言》的敘述策略

鄒文律

劉以鬯「故事新編」的創作特色及影響

李劍崑

高行健筆下的魚

蔣麗芸

悼詩兩首

黃坤堯

敬悼劉殿爵教授

本刊

敬悼汪中教授

本刊

總第十五期2009年12月

梁人“喜慍不形於色”論

郭思豪

五十一卷毛評本《三國志演義》版本價值商榷

黎必信

魯迅兒童文學譯作《錶》在中國的接受與影響

李麗

比喻的分析和評鑑——以錢鍾書和張愛玲作品為例

譚志明

性格與命運‧亂世情和謫仙——論《帝女花》的改編

劉燕萍

另一種旅程:試論也斯的逆向之旅

區仲桃

論池莉「人生三部曲」的集體抑鬱

黃光禮

總第十四期2009年5月

錢鍾書對《文心雕龍》的論述——以文體為中心

劉慶華

馮驥才《俗世奇人》的語言特點

陳家駿

從此岸到彼岸——論賴聲川劇作中的家國觀

范詠誼

中西文化的矛盾與融和——劉索拉小說的文化反思

楊嘉瑩

香港粵影發展和字幕的語言變異

鄭美嫦

總第十三期2008年10月

漢中三國文化遺址馬超墓、武侯祠楹聯析論

馬顯慈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二題

陳鴻圖

論金批《水滸傳》文本修改的「合法性」

許景昭

論清代戲曲選本中的《長生殿》

馬世豪

廣州「漢軍商氏」四家學述及佚稿探索

黃坤堯

傳統詩文與民間文學的交融——汪曾祺小說之語言特色

方星霞

高行健小說「意識流」與「語言流」之辨

曾志聰

一個女子的革命體驗——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探析

李仕芬

總第十二期2008年3月

才子之哭、霸王之泣——論沈自徵《霸亭秋》雜劇的風格

司徒秀英

淺論葉小紈《鴛鴦夢》的思想意蘊

曾惠仙

齟齬、試鍊與成長——論《聊齋誌異》〈錦瑟〉

劉燕萍

論蔣景祁的詞學思想及其在陽羡、浙西二派間的位置

朱幗馨

楊元璋編《江山萬里詩鈔詞鈔續集》(詩鈔部分) 勘誤

程中山

張愛玲早期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依附與出走的兩難困局

王鳳儀

書評:吹毛求疵的《歐文觀止》

譚家健

總第十一期2007年8月

曾鞏散文的教育思想

鄒陳惠儀

新紅學的誤區——高鶚續寫後四十回說

胡文煒

論黃燮清「道咸詩史」的地位

張德明

「務極悠揚流美之致」——從況周頤論詞之聲律看其創作

徐瑋

談魯迅《藥》的寫作藝術——修辭運用舉隅

馬顯慈

林行止「辯雕萬物,智周宇宙」——「香江第一健筆」作品析評

黃維樑

書評:瑕瑜互見的《中國駢文通史》

諍友

敬悼周策縱教授

本刊

總第九、十期2007年4月

實驗小說家魯迅──現代文學在中國的誕生

千野拓政

魯迅的越界跨國新解讀

王潤華

魯迅喪儀文物研究

王錫榮

淺論魯迅舊體詩的對仗和用典特色

伍慧珠

魯迅〈慣於長夜過春時〉之和作與仿作

朱少璋

廈門時期的魯迅:溫暖、無聊、尋路

朱水涌

魯迅說《國風》是採錄和潤色之後的東西

李家樹

從魯迅兒童觀的變化看他對《愛羅先珂童話集》的評價

李麗

魯迅是誰

周海嬰、周令飛

論魯迅關於諷刺的定義

孫靜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論略

許子濱

論《中國小說史略》

莫尚葭

實證與印象──魯迅的面貌

陳惠英

晚清公羊學與魯迅小說的歷史意識

單正平

論魯迅對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歷史貢獻

黃健、金秀貞

魯迅的〈傷逝〉再讀

鄭滋斌

魯迅詩歌的分析:《野草》與 Wild Grass 的語義比較

鄭雅麗

魯迅舊體詩異文例話

鄧昭祺

試述魯迅先生對中國小說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鍾東

總第八期2006年11月

「惟陳言之務去」綜論

鄧昭祺

角色與行動、霸力和人神戰——論唐代華山神的四篇搶婚小說

劉燕萍

葉燮《原詩》「理」說的探析

黃韻詩

從〈東莞詩集序〉看屈大均對明代粵詩的評價——兼論其詩學發展觀

董就雄

飲食之道與現代散文

黃坤堯

書評:初讀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李樂毅

書介:當才女徹夜未眠時——介紹胡曉真對明清彈詞小說研究《才女徹夜未眠》

陳婧

總第七期2006年1月

試論張飛表字訛為「翼德」之緣由

黎必信

論《文心雕龍》的文體分類

劉慶華

納蘭詞塞上作品探析

黎月華

從尼采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看林語堂之「薩天師語錄」

陳穎敏

朱光潛《詩論》與中國詩學現代性問題

梁剛

傳承、疏離、轉化:1950-60年代香港散文的文化背景

陳德錦

意象的改造與呈現——論唐滌生名劇《蝶影紅梨記》之電影改編

陳素怡

總第六期2005年8月

香港舊體文學研究專輯

香港古典詩文集概述

鄒穎文

論葉恭綽的詞

林立

* * *

鄭光祖元曲對偶略說

馬顯慈

牧齋傳記之「收筆」

司徒國健

《儒林外史》中的書坊刻書活動

楊艷燕

揚州評話《火燒赤壁》康重華口述本研究

裴蓓

高行健〈鞋匠和他的女兒〉詮評

王晉光

總第五期2004年12月

香港舊體文學研究專輯

論潘飛聲《香海集》

程中山

論劉璣詩

許子濱

以詞譯詩──蕭公權《唾餘集》的中譯英詩

朱少璋

「修竹園」詩論

鄧昭祺

陳湛銓《詠史詩》六十首初探

鄭滋斌

碩果社簡述

黃坤堯

* * *

上博簡《詩論》“〈贓大車〉之囂也”解

郭鵬飛

從越公嬖妾到投水烈婦:樂昌公主形象嬗變初探

司徒秀英

總第四期2004年6月

周策縱與梁實秋1987年的通信

本刊

敦煌曲子詞論傷寒病

鄧昭祺

世間只有情難訴 ──《牡丹亭》杜麗娘心理分析

胡梓穎

陳子龍的詞學思想

葉翠

《螢窗異草》中人鬼戀的報仇、補償觀念和轉世結構

劉燕萍

試論張曉風1980年後創作的散文對香港的態度

蘇家輝

總第三期2003年9月

古典詩歌的鑑賞與教學

吳宏一

不斷追求的解釋 ──《關雎》詮釋史的啟示

張萬民

郝敬依序解《詩》非旨在敵朱 ── 以其對《周頌》的詮釋為例

陳文寧

王夫之《楚辭通釋․離騷經》研究

曾慧思

知識份子對五四運動以來學生運動的慨嘆── 從胡適的一則《日記》談起

陳學然

宗璞《核桃樹的悲劇》之寓意

王晉光

總第二期2002年12月

贛州第一大詩人陽孝本

陳新雄

《詩經》中福字究竟有多少? ── 善用各種《詩經》索引一例

何冠彪

杜甫〈進《鵰賦》表〉「沈鬱」解

許子濱

說「猊座」── 劉禹錫詩異文試析

劉衞林

王沂孫詞論

潘江鯤

從敘事學角度分析劉吶鷗小說

洪佩珊

《星島日報》「文藝」週刊(1947-1953)研究

陳婉雯

試論張曉風1960-70年代的散文對香港的態度

蘇家輝

總第一期2002年3月

發刊辭

不斷追求的詩 ──《關雎》新解

周策縱

現代性與古典精神 ── 試論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研究的割裂問題

鄧仕樑

《九歌》語譯商榷

梁巨鴻

寓諷刺於怪誕 ── 論《聊齋誌異》官宦、入仕與冥譴三類篇章

劉燕萍

《圍城》中方鴻漸的內心鬥爭

周家雯

越軌與復軌 ── 論余光中的散文試驗

黃坤堯

編後記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