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 (Out of Stock) Hong Kong Drama Review

(Out of Stock) Hong Kong Drama Review

Hong Kong Theatre Works


English, Chinese

229 x 152 mm ISBN / ISSN : 1560-7704

  • US$23.00


Out Of Stock

The Hong Kong Drama Review is jointly 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Drama Programme of Sir Run Run Shaw Hall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It is an open forum for exchange of ideas on the studies of Hong Kong drama. By so doing it is hoped that the level of discourse on such studies will be uplifted.

香港
鍾景輝先生
陸潤棠教授
陳清僑教授
譚國根教授
蔣維國教授
毛俊輝先生

中國內地
田本相教授
林克歡先生
俞洛生先生
吳惟慶先生
劉錦雲先生
熊源偉教授
榮廣潤教授
台灣
李國修先生
黃美序教授
賴聲川博士
辜懷群女士

美國
陳尹瑩博士
楊世彭博士

加拿大
馬森教授
 
香港戲劇學刊編輯委員會:
蔡錫昌先生
方梓勳教授
盧偉力博士
楊慧儀博士

第八期

專輯:「高行健:中國文化交叉路」國際研討會

方梓勳、陳嘉恩 編

公開演講

有限與無限──創作美學

高行健

中國性

為何對中國性說不:高行健與逃亡

方梓勳

逃亡‧隱逸‧禪──讀高行健作品隨想

田本相

後諾貝爾時期高行健的新思索

劉再復

高行健的「沒有主義」:一個人的主義

杜特萊

裂變與聚變:高行健作品中充滿張力的中國性

簡明

框架中的中國:高行健戲劇中的當代中國意象

柯思仁

藝術上的他者

超越現代性:高行健與大江健三郎異同初探

魏簡

高行健創作裏莊子的迴響

陳順妍

虛己以遊世──高行健與莊子

張寅德

從此岸到彼岸:高行健戲劇的美學境界

胡志毅

處於東西文化的邊緣

林華源

戲劇

多人稱的實驗與多聲部構成的嘗試──論高行健的創作特點

飯塚容

誤落塵網中:處境、困局、高行健

陳嘉恩

淺論高行健現代東方戲劇的普遍性意義

吳秀卿

完全戲劇:豐富中的貧困──從高行健作品看戲劇的文學意義

施旭升

演員三重性:一種美學?還是一種技法?

林克歡

論高行健之《逃亡》中儀式的政治喻意

羅菁

From Brecht, Artaud, and the Absurd to Sha Yexin and Gao Xingjian: Two Cases of Rapports de Fait

Thomas Y. T. Luk

Creative Homelessness: Gao Xingjuan, Snow in August,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Gilbert C. F. Fong

記《山海經傳》創作現場

陳國慧

叩問高行健的《叩問死亡》:我的感覺與聯想

黃美序

The French Gao Xingjian, Bilingualism, and Ballade Nocturne

Claire Conceison

小說

高行健短篇小說裏的第二人稱敘述──以《給我老爺買魚竿》的作品為例

危令敦

高行健的禪:從《靈山》走到《八月雪》

劉春英

從《靈山》最末幾章「雪」的意象說起

蕭盈盈

護衛者──〈河那邊〉

王晉光、吳巧雲

從《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到《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高行健通過敘述模式反思中國

裴尼柯

尤金尼奧‧巴爾巴(Eugenio Barba)特輯

奧汀劇團和「奧汀周」

蔡錫昌

The Paradoxical Space of Theatre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Eugenio Barba

The People of Ritual

Eugenio Barba

The Romanesque Method

Eugenio Barba

The Paradox of the Sea

Eugenio Barba

The Performance Does Not Yet Exist

Ferdinando Taviani

高行健研究與文化交叉路:編者的話

方梓勳、陳嘉恩

第七期

專輯:「華文戲劇百周年」學術研討會

(香港,2007年1月15–19日)

盧偉力 編

「華文戲劇百周年」

獻辭:衷心祝願

麥秋

獻辭:中國話劇百年的偉大成就

田本相

第一節 主導發言

華文戲劇研究與文化轉向

方梓勳

歷史的機緣與選擇的可能性

林克歡

新世紀上海的話劇生態

榮廣潤

台灣現代戲劇的發展

黃美序

第二節 百年發展

百年戲劇的三種「現代性」經驗

周泉

走到「當代藝術」全球語境中的上海先鋒實驗戲劇

劉永來

民間戲劇的發展與藝術成就

劉平

從馬華劇場的文化生態反思今日的困境

高俊耀

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及其美學向度

盧偉力

第三節 曹禺

《百年中國話劇與曹禺》綱要

黃會林

曹禺劇作與中國話劇意識的覺醒

鄒元江

高僧只說家常話──論曹禺劇作的開場

陳小玲

曹禺戲劇情境預設的劇場性追求論綱

劉家思、王曉初

一個初步嘗試:應用行為模式分析名劇《雷雨》

岑偉宗

在詩意中回歸──兩種文化關照之下的曹禺和《北京人》

蔡美雲

讓蒙塵的心閃爍人性的光芒──論曹禺劇作結尾的「死亡」

胡薇

第四節 中外戲劇交流

莎士比亞與廿世紀初年中國戲劇的現代轉型

莊浩然

翻譯劇──符號的可譯與不可譯

楊慧儀

The Socio-politics of Western Drama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antonese Interpretation

Chapman Chen (曾焯文)

《求證》──中港台三地演出版本之比較研究

陳國慧

第五節 易卜生

易卜生與百年中國話劇

宋寶珍

胡適的《終身大事》展開的「離家出走」母題的中國式變形

裴淵姬

易卜生與當代中國青年──兼談上戲學生的京劇《培爾‧金特》

劉明厚

第六節 戲劇美學

中國兩岸三地實驗戲劇共時現象研究

張仲年

先鋒與實驗:一種戲劇族群的「生命儀式」──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先鋒戲劇的文化批評

胡志毅

從焦菊隱到林兆華──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傳承與隱憂

楊乾武

科學精神與現代戲劇中的鏡像主義思潮

周安華

展能藝術 (視障) 的身體美學與政治──以王墨林策劃之「第六種官能表現藝術祭」及「顏色狂想藝術節」的幾個演出為例

于善祿

超寫實表現手法應用於《血如噴泉》服裝設計

王怡美

第七節 戲曲與戲劇

「國劇」、「寫意戲劇觀」與《中國夢》

吳衛民

三角作用:現代化、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廿世紀台灣戲曲

徐亞湘

複調/拼貼?解構/建構?──論台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

沈惠如

中國話劇與戲曲──融會中各領風騷

孔文嶢

第八節 戲曲

傳神不傳形──以《拾叫》為例論崑劇表演的傳承

陳芳

試論台灣京劇演員養成教育的成功要素──以第一代優秀演員徐露為例

劉慧芬

第九節 戲劇教育

台灣國光劇團戲曲推展的實踐與探索

張育華

拋棄「話劇」 衝出「圍牆」──從戲劇史教學實踐看華文戲劇教育的理論焦點

張軍

兒童劇導演的思維圖像初探──探討台北市兒童藝術節得獎劇本呈現的導演觀點

黃美滿

敲「社會鐘」的姿態──反思戲劇的教育作用

張秉權

第十節 高行健

高行健與中國戲劇

陸煒

缺席的出席:論高行健《生死界》中的主體性書寫

陳嘉恩

流亡與高行健的跨文化藝術思維

黃承元

第十一節 吳興國

從莎劇到京劇──談吳興國的京劇改革策略

嚴小慧

「當代傳奇」的莎士比亞:論《暴風雨》的改編策略和跨文化劇場美學

黃尹瑩

第十二節 其他作家/導演

焦菊隱、黃佐臨與中國當代話劇導演理念

鄒紅

鍾景輝的導演藝術

方梓勳

初訪張獻戲劇園林三景

黃美序

第十三節 作品

新世紀戲劇創作漫評

周靖波

掩蓋真相的《懷疑》

趙志勇

歷史與啟發:李國修的《女兒紅》與吳念真的《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

姜翠芬

牛郎織女會

司徒芝萍

試論《家庭恩怨記》

鈴木直子

「哭泣的男人」──從性別的角度試探中國話劇

中山文

劇本荒

林蔚然

航程的《新青年》:中國現代歷史的虛擬化與其批判性和實驗性

Jonathan Noble (劉戰)

第十四節 補充發言及研究會補遺論文

推倒三堵高牆──改變中國話劇「失寵」的命運

張晉琼

戲劇:作為人類精神的對話

施旭升

補充發言摘要

劉平、穆凡中、蔡良俊、劉永來、于善祿、潘詩韻

編後記

第六期

專輯:他山之石戲劇研究會

楊慧儀 編

編者的話

楊慧儀

他山之石戲劇研究會專輯

懸置的自我認同:香港戲劇翻譯的背後

方梓勳

香港戲劇生態中西方戲劇理念的影響

陸煒

音畫膨化與意味生成──論當代香港戲劇的展示性

周安華

民族身份與社會認同──論香港話劇的文化矛盾

施旭升

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錯綜交織──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本土戲劇及其外來影響

劉艷

論20世紀60、70年代香港校園戲劇與外國影響

胡星亮

本我的書寫與他者化:後殖民主義與香港翻譯劇

陳嘉恩

尋找香港翻譯劇1962–2005:一些數據及現象

楊慧儀

戰後西方戲劇範式轉移與香港結構主義劇場

盧偉力

隱藏了的聲音──民眾劇場在香港

陳苑甄

一人一故事劇場對香港劇場的影響

譚美卿

實驗中國──實現傳統

榮念曾

高本納的中英及其後

蔡錫昌

中英劇團的教育劇場──談英國、澳洲的影響

陳玉蘭

兩體系‧東西間‧雙城記──中西戲劇與毛俊輝的舞台實踐

胡志毅

我為甚麼傾向簡約主義?

鄧樹榮

從英國移植到大中華的《家庭作孽》──〈知足者、頻譯樂〉續篇

陳鈞潤

《武俠古劍寒》:芬蘭劇於香港登場

曾焯文

香港舞台劇座談會紀要

社區戲劇專輯:《當波子蟹回來的時候》

引言:研究者話語

蔡錫昌

演出資料

劇本

戲劇工作坊日程表:

25/03/2006

01/04/2006

08/04/2006

15/04/2006

19/04/2006

戲劇工作坊檢討會

沙田區中學戲劇教育的發育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統計數字表

沙田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戲劇教育的發展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統計數字表

焦點小組討論紀錄:

老師

家長

學生

戲劇教育藝術家

社區參與者

訪問紀錄:

陳漢齡校長

邱藹源校長

學校個案:戲劇教育在五旬節林漢光中學的發展──錢德順

設計師訪談錄──鄧樹榮訪問陳志權談論陳志權

第五期

專輯:「十年建樹」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

楊慧儀 編

編者的話

楊慧儀

專輯:「十年建樹 (1993–2003) 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

「十年建樹 (1993–2003) 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開幕致辭

鄭振耀

「十年建樹 (1993–2003) 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開幕致辭

蔡錫昌

中國

世紀之交的中國戲劇

麻文琦

人物形象與創作視角的性別文化審視──重讀《同船過渡》

丁丹

對一次演出的記憶:關於《保爾‧柯察金》

彭濤

民族的祭禮:田沁鑫《生死場》的舞台意象

胡志毅

《誰殺了國王》(台北版) 的改編與詮釋

林璄南

妙手生花──談《X小姐》的舞台呈現

司徒芝萍

試論李六乙的「新戲劇」《穆桂英》

田村容子

「雙重結構」的劇場美學──析論林兆華的話劇作品《趙氏孤兒》

林偉瑜

從《趙氏孤兒》看當代話劇改編理念

鄒紅

台灣

尋找劇場形式的創新與活力──從十齣戲看台灣劇壇十年發展

辜懷群、李立亨

說故事的人──李國修「三人行不行」系列劇作的文本時空與情感意識

于善祿

《小狐狸+-×÷大野狼》導演經驗反思

司徒芝萍

管窺李存勗走入火焰的腳步──看《皇帝變》的劇作特色

王瑋廉

浮生何如?──談《如夢之夢》的時空構想和生命觀照

林鶴宜

《鵲橋do mi sol》的改編構想與實踐

黃美序

《安拿生與沒甚麼》──一齣兒童哲學劇的創作發現

黃美滿

單人表現與性別政治──從《蛇‧我寂寞》說起

梁慧玲

香港

失落的香港想像:由《我係香港人》出發探索《係嘅,特首》

陳國慧

一個劇團的成長:從翻譯劇審視本土創作的貧乏

丁羽

「面具服裝」與劇場:《兩條老柴玩遊戲》

陳嘉恩

被消費的荒誕──不同時空注視下的《兩條老柴玩遊戲》之我見我思

楊美英

我思,故我在──評陳敢權《周門家事》

張秉權

主流音樂劇文化及審美觀的顛覆──從沈從文小說到音樂劇劇本的《邊城》

周凡夫

《情牽五十年》的改編與多媒體演出文本創作

陳哲民

《還魂香》敘事的虛實有無

林克歡

解讀《大路西遊》──意象劇場的文化論述

盧偉力

鏡象:土生香港人的中國影像

梵谷

評《陽光‧站長》

劉敏儀、楊慧儀

無國界視野:《留守太平間》

陳鈞潤

你不知道甚麼是重!──《龍頭》解讀

蔡錫昌

《寒江釣雪》內的「愛的精神」

羅靜雯

媒體的劇場‧劇場的媒體──探勘「無人地帶」《日落前後的兩三種做愛方式》

鄭威鵬、陳國慧

雜碎‧混種──《甜甜酸酸香港地》

方梓勳、陳嘉恩

海外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華文女戲劇家──陳尹瑩

田本相、方梓勳

從歷史走向現實──《如此長江》劇本初探

陳麗音

漂流意識的殉道者──評陳尹瑩著戲劇《如此長江》

郭滌

《八月雪》‧全能戲劇‧禪

方梓勳

從方梓勳的〈《八月雪‧全能戲劇‧禪》談起

黃美序

新加坡

一個鄭和,多重解讀──郭寶崑《鄭和的後代》的多樣詮釋與再創造

韓咏紅

個人與集體的鬥爭:論郭寶崑《靈戰》中的記憶、想像與現實

柯思仁

「十年建樹 (1993–2003) 華文戲劇作品研討會」討論劇本一覽

設計師專輯

音響設計師──黃伸強訪談

蔡錫昌、黃伸強

「PQ2003──布拉格四年展」及香港的參與

林董佩雯

第四期

專輯:我們演甚麼戲

張秉權、方梓勳 編

未來是怎樣的一個舞台?──編者的話

張秉權、方梓勳

[ 專題一 ] 自省與努力

感悟生命──從郭寶崑說到香港戲劇

林克歡

香港戲劇的文化醒覺與承擔

蔡錫昌

誰能看清楚/誰不想看清楚──借郭寶崑踏過的邊緣戲步遊看香港戲劇的今昔

何應豐

三言兩語

蔣維國

[ 專題二 ] 社區劇場與戲劇教育

香港社區劇場二十年來的一些個案

蔡錫昌

尋找香港復康社群的戲劇/展能戲劇:新世紀的前衛?──香港展能藝術會的經驗

莫昭如

Does Community Theatre Have a Role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附中文摘要)

Sean Curran

The Human Importance of Drama(附中文摘要)

Jonothan Neelands

[ 特稿 ]

高行健和他的戲劇觀

方梓勳

高行健:「另一種戲劇」思想

朱棟霖

[ 特稿 ]

讓燈光「跟個戲去」──張國永、余振球對談燈光設計

附:張國永《新傾城之戀》燈光設計圖

[ 特稿 ]

《如夢之夢》總結座談紀錄

[ 圖片特輯 ]

《如夢之夢》與《新傾城之戀》

[ 《新傾城之戀》特輯 ]

《新傾城之戀》(劇本)

原著:張愛玲,改編:毛俊輝、林奕華

小說、戲劇、《新傾城之戀》

方梓勳、陳嘉恩

「今夜你們唱甚麼歌」──論香港話劇團的《(新)傾城之戀》

何杏楓

第三期

專輯:香港戲劇美學探研

張秉權、方梓勳 編

同來探研香港戲劇美學──編者的話

張秉權、方梓勳

專輯:香港戲劇美學探研

[ 總論、導演 ]

新世紀的戲劇與導演

熊源偉

非敘事戲劇試解──一個當代香港戲劇現象初探

盧偉力

The Theatre Overflows(附中文摘要:《劇場溢出來》)

Jessica Yeung(楊慧儀)

「整體的」戲劇經驗

陳敢權

我為甚麼要做戲劇(場)

林奕華

《天才耗夢》的分享

傅月美

[ 編劇 ]

百川橫流 各自尋向──對香港戲劇創作的幾點感受

張先

意象和語言──淺談「昆蟲系列」的創作方向

潘惠森

寫「有戲」的戲

何冀平

[ 舞台美術 ]

尋找舞台美學在香港的住處(附:椅子三十二面體)

何應豐

[ 表演 ]

表演的內在節奏

鄧樹榮

尋找聲音

陳哲民

雜思亂語

馮蔚衡

曾文通小傳

曾文通舞台設計選

曾文通訪問潘惠森談論曾文通

潘惠森、曾文通

[ 特稿 ]

「在思想與姿勢之間」──中國當代小劇場話劇的美學姿態

胡小雲

[ 書評 ]

有戲可演 有戲可看──評《高行健劇作選》

方梓勳

[ 劇本 ]

《墮落鳥》

劇場組合

《墮落鳥》前言

甄詠蓓

《墮落鳥》導演的話

甄詠蓓

說「墮落」──評《墮落鳥》的文本

武耕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