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 Twenty-First Century

Twenty-First Century

Published for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eis, CUHK


English, Chinese , 2024/02

297 x 210 mm , 161pp ISBN / ISSN : 1017-5725

  • US$26.00


In Stock

TWENTY-FIRST CENTURY  Bimonthly

Founded in October 1990

The idea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1C) was first conceived towards the end of 1989 by a small group of academics at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t rapidly gained support within the University and also among leading Chinese scholars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as, and started publication in October 1990. Totally non-profit in nature, 21C is a general academic and cultural journal which publishes original articles in a wide spectrum of disciplines. It is meant to be a medium for interaction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irrespective of specialty, background, persuasion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ims at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a pluralistic, open Chinese culture. Here are its policies:

  • emphasis on originality, intellectual challenge and accessibility to the non-specialist;
  • accomodation of diverse and controversial views;
  •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yet reaching out to other disciplines across the barrier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 seeking to provide perspectives on the next centur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nd
  • authorship and readership widely distributed over mainland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overseas.
Board members *Executive members
Chang Hao Chen Chi-nan Chen Chung-hsin Chen Fong-ching*
Chen Zhi-wu Chien Y. S. Sechin Chow Po-chung* Gan Yang
Gu Xin Hsu Cho-yun Ji Wei-dong Jin Guan-tao
Ambrose Y. C. King Kuan Hsin-chi Lee Chin-chuan Leo Ou-fan Lee
Lee Yuen-tseh Leung Ki-che, Angela Leung Yuen-sang* Li Yang*
Li Ze-hou Lin Yu-sheng Liu Qing-feng Liu Xiao-feng
Liu Zai-fu Puk Wing-kin* Qin Hui Rao Yi
Ren Jian-tao Shen Zhi-hua Shih Yuan-kang Szeto Lap
Tsui Lap-chee Tu Wei-ming Wang Fan-sen Wang Hui
Weng S. J. Byron William Tay Wong Wang-chi, Lawrence Xu Ji-lin
Yang C. N. Yao Chi-chih, Andrew Yu Kwok-leung Yu Ying-shih
Zhang Long-xi Zhang Ming Zhao Ding-xin Zheng Wan-tai, Victor*

Staff
Founding Editor : Liu Qing-feng Managing Editor : Cheung Chi-wai
Assistant Editor : Chu Man-ling Executive Secretary : Yap Tsz-ching
Production Assistant : Cheung So-fan Editorial Assistant : Lam Ngai-chung

CONTRIBUTION

  1. 21C is an academic/cultural bimonthly journal (in Chinese) dedic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 new, pluralistic Chinese culture. We welcom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hat have NOT been published in any media (except blogs). Contributions in English are also welcome and we would arrange translation. All these articles must be original and unpublished.
  2. "Research Articles" and "Review Articles" are peer-reviewed.
  3. Generally, research articles should not exceed 20,000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review articles should not exceed 10,000 Chinese characters. Academic article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an abstract and 5 keywords. Short pieces are welcome. Full and standardized references are essential. It would also be most favourable if suitable pictures or illustrations are provided.
  4. The rights of all the texts published in our journal belongs t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 reproduction or translation is allowed unless permission by writing is obtained.
  5. Please enclose with your contribution the correct form of your nam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 brief academic biographical sketch, mailing address, phone and fax numbers, and e-mail address. Please give clear notice if pen-name is used.
  6. Reply would be sent to you within 2 months after the receival of your manuscript. Printed contributions will not be returned.
  7. For Chinese contributions, article fee and a complimentary copy would be sent to the author once an article is published. For contributions in English, two complimentary copies would be sent to the author once the translated article is published, while translation fee would be issued to the translator.
  8. Please send, fax or email your contribution in Microsoft Word file to :

Twenty-First Century Bimonthly Editorial Offic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Tel: (852) 3943 7382 Fax: (852) 2603 5202 Email: 21c@cuhk.edu.hk

2024年2月號.第201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台灣大選的啟示

台海兩岸博弈︰論和平統一、邊緣策略與武統

趙穗生

從「政黨變革」理論分析國民黨敗選與改革困境

關仲然

台灣2024年大選︰社會運動角度的觀察

何明修

學術論文

何為「文化革命」?——文化大革命發生學再探(下)

吳一慶

圖像演繹及其歷史敍事——以土改運動題材為例

邱 鋒、魏 薇

圖像中的虛構:上海外灘空間的記憶演變

劉永廣

觀察.隨筆

《繁花》與當代中國電視劇生產

張楊思頡

景觀

歷史不可承受之輕——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展評

王 迪

研究筆記

英國政府內外博弈與對華政策演變

曾敬涵

書評

再釋馬戛爾尼訪華——評Henrietta Harrison,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

江家欣

早期中英外交的翻譯實踐——評王宏志《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

鄭彬彬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3年12月號.第200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改革開放:回顧與反思

中國經濟改革四十五年的思考札記

朱嘉明

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中國在經歷怎樣的變化?

姚 洋

從「內外一體」看中國政治改革

何包鋼

學術論文

民族性、現代性與話語建構︰「話劇」概念的生成與演進

高子文

何為「文化革命」?——文化大革命發生學再探(上)

吳一慶

中央政策分歧與地方派系分化——1967年廣州奪權運動

嚴 飛、武 瑞

中國當代水利志修纂的興起——以河西走廊為例

張景平、陳智威

景觀

氣功畫、心靈治療與身體革命

王 歡

研究筆記

還有理由做個自由主義者嗎?

周保松

書評

衷懷悲感總無名——評Vladislav M. Zubok, Collapse: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田少穎

冷戰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評翟韜《文化冷戰與認同塑造:美國對東南亞華人華僑宣傳研究(1949-1965)》

曲 升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3年10月號.第199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改良與革命的反思

社會改良與社會革命:國共競爭下的道路選擇

楊天石、黃克武、王奇生

學術論文

依違之間——晚年張元濟的認同和尷尬

宮 陳

新中國對舊知識精英的吸納——以蔣維喬為例

林 盼

《毛澤東語錄》在日本的傳播初探

曹嗣衡

研究筆記

蔣介石的功過是非

楊天石

景觀

「異教徒的詩歌」:基督教本色化與東西美學混合

盧 昉

觀察‧隨筆

奧本海默——物理、原子彈與人生

湯兆昇

學人往事

唐君毅與余英時的交往(下)

彭國翔

書評

「英雄慣見亦常人」——評翟志成《新儒家眼中的胡適》

伍 國

「測不準」的康生和測不準的體制——評余汝信編《康生年譜——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生(1898-1975)》

秦 暉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3年8月號.第198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中美競逐與東亞格局

美國對華戰略中的印太聯盟

時殷弘

日本對中政策與兩國關係展望

川島真

四次台海危機與美國介入的歷史分析

林泉忠

學術論文

「出而不戰」︰中國出兵朝鮮決策重探

金東吉

中國介入朝鮮戰爭決策的分析和反思

沈志華

中國入朝參戰若干問題的再探討

陳 兼

研究筆記

朝鮮停戰談判與美方「自願遣返」戰俘政策

常 成

景觀

無疆界的實體——烏克蘭等地的戰爭紀錄片

張獻民

學人往事

唐君毅與余英時的交往(上)

彭國翔

書評

建國初期的物質史研究——評Laurence Coderre, Newborn Socialist Things: Materiality in Maoist China

陳昉昊、周 睿

縣域範圍的文革派性鬥爭——評Dong Guoqiang and Andrew G. Walder, A Decade of Upheava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ural China

張玉清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3年6月號.第197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

再思中國民營互聯網企業內容監管合規問題

馬愛芳

中國互聯網行業反壟斷監管常態化的挑戰

劉 旭

人工智能大模型——當代歷史的標誌性事件及其意義

朱嘉明

超人類、後人類與人的可能異化

胡 泳

學術論文

潘格羅斯之夢與幽暗意識︰現代中國文學的烏托邦和惡托邦

王德威

以虛寫虛:論賀景濱的《去年在阿魯吧》

李育霖

華夷之變:黃錦樹的「民國經驗」與馬共文學書寫

張斯翔

景觀

流動的抵抗︰巴黎藝術機構內外的視覺政治展示

蒲英瑋

研究筆記

左翼文化的跨區域傳播:1960年代星港兩地的《劉三姐》熱

徐蘭君

書評

「數字中國」與國家能力建設——評Arunabh Ghosh, Making It Count: Statistics and Statecraft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王宜揚

社會經濟史視野下的共產革命——評陳耀煌《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 (1900-1965)》

王春英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3年4月號.第196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中大一甲子

中大「前史」︰記1963年之前崇基學院的人和事

梁元生

我的成長和求學生涯——兼憶聯合書院的往事

鄭國漢

中大醫學院與香港公共衛生醫療服務

譚榮佳

李卓敏校長傳記編寫計劃始末鈎沉

張志偉

學術論文

甘肅省民勤縣「移丘戶」問題與近代國家水利現代化

潘 威、劉其恩

「翻身」之後:中共建政初期的蘇州人力車工人 (1949-1958)

毛 升

反瞞產運動群眾性之研究——以廣西百色地區為例

王力堅

景觀

傳承與革新——中大規劃今昔與未來發展藍圖

梁雅婷

觀察‧隨筆

關於疫情禁足的空間、身體及圖像考察

張 畯

學人往事

幽暗已成千古患:懷念張灝教授

陳躬芳、周昭端

書評

中國革命的複雜面向——評周錫瑞《意外的聖地︰陝甘革命的起源》

黃超然

南洋共產革命之發軔——評Anna Belogurova, The Nanyang Revolution: The Comintern and Chines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1890-1957

梁加農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3年2月號.第195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中國經濟轉型前瞻

中國增長模式的形成、演變和調控格局

陶 然

學術論文

中蒙關係「正常化」:一個政治現象的歷程(下)

劉曉原

內蒙古統一行政區域的形成與演變,1945-1979(下)

段世雄

蘇東「對華國際」瓦解始末——以中國與東德關係為中心

童 欣

卡特政府對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認知與因應

李桂峰、薛鵬程

景觀

美國亞裔攝影師的困境

陳榮輝

學人往事

志業與傳承:回憶張朋園先生

黃克武

書評

西方概念的中國之旅——評Joel Andreas, Disenfranchised: The Rise and Fall of Industrial Citizenship in China

柯孜凝、董國強

小鄉村與大世界 ——評沈艾娣《傳教士的詛咒:一個 華北村莊的全球史(1640-2000)》

申博聞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2年12月號.第194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華語科幻︰「中托邦」與「異托邦」

在香港看見科幻

宋明煒

「異托邦」再考證——從topos tes anomoiotetos到regio dissimilitudinis

董啟章

站在新起點上的「中托邦」

韓 松

漫談中美未來熱戰小說

陳冠中

我的科伊伯帶——我與科幻小說

駱以軍

向死而生——一部可能的微型藝術史

伊格言

從科幻現實到現實科幻

陳楸帆

《聊齋志異》中的桃花源與烏托邦

閻連科

學術論文

中蒙關係「正常化」:一個政治現象的歷程(上)

劉曉原

內蒙古統一行政區域的形成與演變,1945-1979(上)

段世雄

蘇共二十大後中共對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影響探析

葛 君

研究筆記

香港1949︰新中國與海外華僑的樞紐

黃紹倫

學術綜述

移民治理研究的地方轉向——兼論兩岸城市經驗

林顯明

景觀

「這是明日」︰科幻作為方法

龍星如

學人往事

在平行線的相交點上——懷張灝兼談幽暗意識

陳方正

「邁出五四以光大五四」——憶念林毓生先生

王汎森

書評

權力、財產與縣域土改敍事——評Matthew Noellert, Power over Propert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t Land Reform in China

何志明

「非法之法」——評王海光《製造反革命:柳幸福案與文革時期的基層法制生態》

高志明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2年10月號.第193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祝賀楊振寧先生百歲華誕

編者按

《二十一世紀》、楊振寧、二十一世紀

金耀基

1840年以來的中國與美國

許倬雲

中美關係前瞻

翁松燃

中國經濟展望

劉遵義

香港房屋發展的透視與前瞻

王于漸

我認識的楊振寧先生

徐立之

楊振寧先生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的淵源

林海青、劉仁保、王建方、夏克青、楊綱凱、朱明中

凝視科技的雙螺旋:從萬物之理到眾生之源

尹燁

楊振寧先生、《二十一世紀》和我們

劉青峰、金觀濤

物格無止境,理運有常時——我們所認識的楊振寧先生

陳越光、尹捷

想像未來——人類文明往何處去?

陳方正

學術論文

雙重文化冷戰︰亞洲基金會援助亞洲大學項目探析

張楊

文化冷戰中的「隱形宣傳」︰論友聯出版社與《蕉風》在新馬的經營

許維賢

冷戰中的文化傳承——張國興與亞洲影業有限公司

吳國坤

觀察‧隨筆

戈爾巴喬夫:終結冷戰的革命家

周陸洋

書評

冷戰研究的區域視角——評Lorenz M. Lüthi, Cold Wars: Asia, the Middle East, Europe

夏亞峰

從遺忘到重新記憶——評許維賢《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

詹閔旭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2年8月號.第192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中日關係︰回顧與前瞻

中日邦交正常化︰政治解決與法律解決的博弈

林曉光

中日戰略互疑︰過去、現在與未來

張 望

論「中日國力逆轉症候群」

林泉忠

學術論文

戰中之戰︰抗戰時期江蘇西北鄉紳的抉擇

張 雷

意識形態?就業困境?過河拆橋?——1968年末知青大潮興起重探

秦 暉

文革初期復旦大學的「鬥鬼」風潮(下)

樊建政、董國強

景觀

復歸五十年︰異質同體的沖繩當代藝術

姜伊威

學人風采

胸中有古今,眼底有中西︰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

金耀基

歷史長河經眼底,霸業興廢上筆端——記我所認識的許公倬雲

陳方正

書評

跨學科的毛澤東研究——評中兼和津次《毛澤東論︰真理從天而降》

毛里和子

帝國的傲慢與偏見——評子安宣邦《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李凱航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2年6月號.第191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

回歸二十五周年反思「一國兩制」之路

張炳良

香港新憲制秩序二十五年:回顧與前瞻

朱國斌

跨境互動廿五年:香港民心之變與不變

黃子為、鄭宏泰

超越「聯繫人」角色:大灣區時代香港的發展機遇

李芝蘭、羅 曼

學術論文

天主教在「主義時代」的調適——以徐宗澤解讀三民主義為例

王鵬瑋

文革初期復旦大學的「鬥鬼」風潮(上)

樊建政、董國強

追悼會在當代中國——一項喪葬儀式的歷史浮沉

馬金生

景觀

「字景」:轉變中的香港街道景觀

黎國威

觀察‧隨筆

胡適的徘徊與曖昧——兼評黃克武《胡適的頓挫》

伍 國

書評

五四思想史如何「重新問題化」——評王汎森《啟蒙是連續的嗎?》

段 煉

以影言志——評吳國坤《昨天今天明天︰內地與香港電影的政治、藝術與傳統》

秦 雪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2年4月號.第190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中國憲制轉型歷程再思

建國立約與憲制立法︰協商民主的初始定位與高階功能

任劍濤

試論《八二憲法》的修憲權問題

高全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憲法敍事——從1954年《憲法》到2018年《憲法修正案》

秦前紅

學術論文

「先軍事後財經」︰中國對朝鐵路援助探析 (1950-1955)

謝定元

戰後中越陸地邊界問題的歷史考察及再思考

游 覽

中越關係嬗變與中老邊界問題的解決 (1971-1992)

馮一鳴

批評與回應

維護民族自治與特質——回應趙鼎新〈帝國政治和主導性意識形態〉一文

孫 雁

景觀

從哈佛園到神學街——哈佛燕京學社遷址憶述

李若虹

研究筆記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庋藏中共檔案及其史料價值

林威杰

書評

不談毛澤東的中共革命史如何可能?——評李金錚《重訪革命:中共「新革命史」的轉向,1921-1949》

毛 升

宏大敍事之外的百年黨史——評Timothy Cheek, Klaus Mühlhahn,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Century in Ten Lives

周 琪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2年2月號.第189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

教育公平視角下的學業負擔與校外培訓

殷 俊

城市人口調控與流動兒童教育問題——以北京為例

嚴 飛

反思平等主義——中國高等教育招生優惠政策評議

田方萌

學術論文

「清除鈎蟲病」的跨國合作︰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萍鄉 (1914-1919)

胡 成

從「消費城市」到「生產城市」——「三反」、「五反」前後南京的經濟轉型

吳盛杰

政權、宗族與生存:大饑荒時期安徽宣城縣三寶里村

陳意新

經典重構︰《毛澤東著作選讀》與1960年代中共意識形態的變動

黃江軍

景觀

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化中的下落

陸興華

懸浮與交錯︰中國當代藝術的困境與出路

石 青

對不自由的頌歌:疫情後的藝術與倖存

蒲英瑋

觀察‧隨筆

社會主義城市思想與中國二十世紀城鄉關係的演變

姜 進

書評

疫情防控與國家治理——評Xiaoping Fang, China and the Cholera Pandemic: Restructuring Society under Mao

劉士永

血吸蟲病防治與政治隱喻——評Miriam Gross, Farewell to the God of Plague: Chairman Mao's Campaign to Deworm China

干 霖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1年12月號.第188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民族主義嬗變重探

帝國政治和主導性意識形態——民族運動的起源、發展和未來

趙鼎新

蘇聯民族模式:駕馭民族主義的歷史實驗

周陸洋

美國福音民族主義的形成及發展趨勢

周少青

學術論文

革命與方言︰中共白區黨員跨方言區調動與組織運作探析 (1927-1935)

李 里

抗戰戰略稱謂及歷史分期的考異與辨正

李黎明

派系之爭:宗派主義下的西藏工委 (1950-1958)

陳 力

景觀

台北清真寺與冷戰時期國際宣傳

平山光將

研究筆記

中國的種族民族主義再議

程映虹

書評

夢回「天下」,抑或「走出中世紀」?——評陳宜中編《大國的想望:天下主義、強國主義及其他》

力 辛

締造現代烏茲別克斯坦——評Adeeb Khalid, Making Uzbekistan: Nation, Empire, and Revolution in the Early USSR

褚 寧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1年10月號.第187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中國勞動關係的變遷

中介網絡與勞動力市場控制——製造業靈活用工分析

朱江華峰

中國數字勞動研究︰一個整合視角的探索

梁 萌

從確定規範到常態規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控制

鄭廣懷、范一杰

學術論文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徵糧政策與實踐(下)

陳德軍

福利的博弈:上海六大公用企業實行《勞動保險條例》始末 (1950-1956)

李蔚暄

革命、工分與再教育——上山下鄉運動時期江西雲莊村的案例

張 寧

學術綜述

在「東北」與「滿洲」之間——近代東北殖民史書寫

林曉萍

景觀

重訪「中東鐵路」:身份的放逐與繪畫的解放

魯明軍

學人往事

論余英時的兩個世界

陳方正

書評

在歷史的常態與變態之間——評趙妍杰《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憧憬》

杏亮亮

白話文的軟肋——評陳建華《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與上海文學文化,1911-1949》

徐雨霽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1年8月號.第186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雙循環與中國經濟轉型

雙循環與擴大內需

王小魯

中國均衡增長的癥結及其緩解思路

周天勇、許文立

雙循環、全球價值鏈和增材製造︰新發展戰略的初步理論思考

崔之元

學術論文

從個性解放到服從組織——中共早期革命青年的情感研究

許 良

福建蘇區早期的黨內鬥爭——傅柏翠與閩西特委分兵緣由再釋

劉水展

西北革命根據地早期的黨內鬥爭——以劉志丹與謝子長為中心

應 星、榮思恆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徵糧政策與實踐(上)

陳德軍

研究筆記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

馬玉龍

景觀

OCAT深圳館的展覽實踐與藝術體制批判

郭 謙

書評

史學家的矜持與自省——評石川禎浩《「紅星」是怎樣升起的︰毛澤東早期形象研究》

周 俊

政治史與文化研究的對話——評高崢《接管杭州︰城市改造與幹部嬗變 (1949-1954)》

董國強、顧荻飛、徐 垚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1年6月號.第185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正義論》出版五十年

羅爾斯與中國自由主義

周保松

法治的條件與主權在民:羅爾斯的憲政觀與香港經驗的對話

李敏剛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與轉型正義

謝世民

新自由主義時代下的《正義論》

郭 志

學術論文

國家能力與合法性︰新冠疫情防控的比較社會學研究

孫硯菲

「新加坡模式」與中國改革開放——南洋理工大學「市長班」研究

劉 宏、王婷艷

制度鏡像——波蘭團結工會事件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變奏

蔣華杰

北越學習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歷史考察 (1958-1960)

游 覽

景觀

記憶、悲悼與歷史敍述的限度——潘禮德的「紅色高棉」電影

楊佳凝

書評

盛世危言?——評Jiwei Ci, Democracy in China: The Coming Crisis

曾瑞明

現代性中的哲學與政治——評維克利《論源初遺忘︰海德格爾、施特勞斯與哲學的前提》

李明坤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1年4月號.第184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中美關係前瞻

全球領袖失責︰新冠疫情下的中美角力

趙穗生

拜登對華政策: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

王建業

從特朗普時代到後特朗普時代︰兩岸、美台關係的嬗變

關仲然

學術論文

自由、女性與大眾的身體——「現代舞之母」鄧肯與二十世紀中國

杜春媚

兒童銀幕形象的競逐——民國兒童年電影《小天使》與《迷途的羔羊》

陳 瑩

「去通俗化」敍事與知識份子的戀愛改造——重讀影片《上海姑娘》

鍾瀚聲

測繪冷戰文化地形圖︰張愛玲與《秧歌》

王曉珏

景觀

中國美術館與當代中國前衛藝術的發軔

黃碧赫

研究筆記

美國政治極化現象:三個不同維度的觀察

李海默

書評

重審西方現代科學的傳統——評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增訂版)

黃杰華

東西之間找尋「革命者」的內在邏輯——評張歷君《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

殷鵬飛

把人物傳記帶回歷史研究——評黃克武《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

李志毓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1年2月號.第183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再思文化中國:回顧與展望

「中國」理念之近現代沿革與「文化中國」的建設

徐國琦

現代中國代表的是何種文明?——從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說起

彭國翔

重訪「新中國」未來:以二十一世紀華語小說為中心

宋明煒

學術論文

再論清帝國的性質與變遷:政治權利的視角

王泉偉

邊疆教育、文化網絡與國家權力的擴張——以抗戰時期西雙版納為例 (1935-1945)

張夢婷

建國初期內蒙古新蒙文改革始末

段世雄

1950年代台灣反對黨議題的形成與發展:跨域視角的分析

任育德

景觀

以形顯態——新冠疫情下的藝術創作之旅

鍾 飆

研究筆記

功德生民則祀之:華人學術語境中的「政教分離」論述

孔德維

書評

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史」的探索——評馮志陽《庚子救援研究》

馬金生

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試驗場——評劉彥文《工地社會: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體主義與現代化》

阮清華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0年12月號.第182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新媒體時代的宣傳與動員

「信息流行病」的傳播機理——兼論新冠疫情下的後真相政治

胡 泳

全球語境下中國宣傳模式嬗變及其邏輯

劉海龍

流行化宣傳:數字時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動員

常 江

學術論文

理性至上抑或立場先行?——中國網民的信息認知能力與輿論態度

馬得勇

從新自由主義到後物質主義——香港農業空間的媒體論述轉向

黃佩映

日軍需求與鄉保「合作」:溫州樂清淪陷期間鄉村秩序的重構

朱 燾

文革前勞動教育的觀念和實踐︰以中學教育為例

石 岩

觀察‧隨筆

二十世紀中國精英文化的花果飄零

唐小兵

景觀

巴黎金門宮:從殖民地博覽會到移民歷史博物館

吳子祺

書評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

王 毅

國家主導下的勞動關係——評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制度、衝突與變遷》

汪建華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0年10月號.第181期.創刊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余英時教授賀詩

楊振寧教授題詞

慶祝創刊三十周年論叢

為了中國的文化建設——三十年回顧與展望

陳方正

不尋常的三十年:紀《二十一世紀》成立卅年

金耀基

三十而立︰《二十一世紀》的慶賀感言

許倬雲

論當今社會思想危機的根源

金觀濤

《二十一世紀》三十周年有感

劉青峰

關於「中國模式」的三點認識

翁松燃

《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來的變遷

梁元生

關於真理的思考與認知

劉再復

重評「文明衝突論」

劉小楓

從歷史看現實:對美蘇冷戰起源的再思考

沈志華

《二十一世紀》創刊三十周年感言

張隆溪

為了二十一世紀的制度範式創新

季衛東

《二十一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的世界

趙鼎新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國家和社會的疫病管理

梁其姿

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

顧 昕

世界秩序重建中的中國境遇

任劍濤

桑田滄海又如何?

張 鳴

沒有思想自由,就沒有中國文化建設

周保松

困乏多情︰《二十一世紀》出版三十周年記

張志偉

學術論文

國家、糧食與反革命︰大躍進期間安徽農村的案例

陳意新

多舛之作:文革前夜周恩來與電影《李善子》

張濟順

瞿秋白〈多餘的話〉的政治文化史

胡明輝

研究筆記

不一樣的戰爭記錄——宋崇書《抗美援朝日記》解讀

李文力

景觀

「景觀」欄目與個人創作回眸

司徒立

北大圖書館三本書之奇遇

徐 冰

學術綜述

中國特色國家主義——「天朝主義」文獻評述與脈絡分析

桑 河

書評

城鄉關係視野下的知青史研究——評Emily Honig and Xiaojian Zhao, Across the Great Divide: The Sent-Down Youth Movement in Mao's China, 1968-1980

金光耀

文革研究的新範式與新發現——評Andrew G. Walder, Agents of Disorder: Inside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董國強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0年8月號.第180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疫情下的中國與世界

「去中國化」和中國的應對

姚 洋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

朱嘉明

學術論文

人權與民主的變奏——五四運動前後民權概念的演變

尹淑鉉

中蒙劃界史迹初探(下)——從兄弟到鄰居

劉曉原

「馬賽克家庭主義」——從女兒養老看中國家庭制度變遷

計迎春

雙重立法者——全國人大黨組織在立法中的角色

郭 輝

景觀

不是未來的未來︰在線展覽的賽博格想像

卞 卡

學人往事

彭國翔:國際化的中國人文學者

李懷宇

書評

當代中國防疫史的創新之作——評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方小平

何以身體?何種政治?——評深町英夫《教養身體的政治:中國國民黨的新生活運動》

欒兆星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0年6月號.第179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韋伯逝世百周年

韋伯國家觀的評析

洪鎌德

韋伯精英民主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楊尚儒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當代意義

郭 志

學術論文

1920年代後期的蘇蒙關係——以「雷斯庫洛夫事件」為中心

谷繼坤

大國博弈的產物︰1945年外蒙古獨立公投探微

白 林

中蒙劃界史迹初探(上)——「同志加兄弟」的博弈

劉曉原

析論抗日戰爭後東北抗聯史研究的特徵與走向

郝江東

研究筆記

戰時日常性:戰場以外的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方德萬

景觀

誰是救世主?——十九世紀俄國藝術宗教思想側寫

于潤生

書評

全球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評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

趙 兵

全球史視野中的錫克警察——評Yin Cao, 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江家欣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0年4月號.第178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台灣民主之路 II

民主化抑或民族主義化?——從歷史視角觀察台灣政治轉型

吳啟訥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民主政治——台灣黨國體制及其遺緒的反思

葉 浩

學術論文

中共革命史的追憶與詮釋——以平江起義為例

任 偉

試析鎮壓反革命運動中的處決比例問題

左 慈

革命記憶重構與1980年代初文化轉型——解讀電影《心靈深處》

馬 釗

當代中國政治中「領導核心」制之研究

尹 鈦

研究筆記

武漢疫情揭示的制度問題

許成鋼

從疫情的報導和討論看社會價值的轉型

林 猛

景觀

疫病危機中的藝術實踐

李 佳

觀察‧隨筆

與社運人士談「318運動」後台灣的社會變遷

方慧雯

書評

毛時代展覽文化中的政治、群眾和媒介——評Denise Y. Ho, Curating Revolution: Politics on Display in Mao's China

田 延

大革命與文藝——評彭麗君《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

李瀟雨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20年2月號.第177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台灣民主之路 I

從太陽花到2020年台灣大選︰時代結構、政治軸線與民粹起落

曾柏文

二十一世紀台灣國族認同啟示錄

林泉忠

從威權統治到民主化——七十年的台灣政治變遷

李福鐘

學術論文

蔣介石與民國學人關係的嬗變 (1932-1949)

鄭會欣

淺析《蔣介石日記》(手稿本)的學術價值與使用方法

王靖雨

從都市化與工業化視野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

廖彥豪

從「美麗島軍法大審」看國民黨當局對黨外力量的壓制

陳佳宏

景觀

「選舉看板」文化——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的地景觀察

董 昱

學人往事

黃進興︰在史學與文學之間暢遊

李懷宇

書評

如何講述中國故事——評吳介民《尋租中國:台商、
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宋 磊

歷史的循環——評秦暉《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

王 琛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9年12月號.第176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澳門回歸二十年

論澳門「一國兩制」模式的可持續性

余永逸

回歸後澳門社團發展與社會角色的嬗變

婁勝華

「負責任博彩」?——澳門博彩業中政府和運營商的角色

郝志東

學術論文

從比較政治角度理解澳門的政體穩定

楊鳴宇

回歸前後澳門華商家族政治策略的轉變

方木歡、黎熙元

澳門人身份認同研究——與香港比較

王佳煌、詹傑勝

澳門的傳媒生態變遷與網絡新聞實踐

林仲軒、劉世鼎

景觀

回歸前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及其影響

呂澤強

研究筆記

「雙重中間性」——澳門與香港混血群體的社會學考察

鄭宏泰

書評

賭博資本主義的夢魘——評Janet Ng, Dreamworld of Casino Capitalism: Macao's Societ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蘇 常

漂泊的主體——評史唯《澳門移工︰漂泊在中國的拉斯維加斯》

陳如珍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9年10月號.第175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共和國七十年

黨國體制中的憲政問題

何包鋼

黨國體制與良性全球化漸行漸遠?

文貫中

中國崛起與全球比較政治學展望

王正緒

學術論文

「做好黨員」︰1950年京郊黨員訓練班的日常政治

安劭凡

從「參與式」到「命令式」︰廣西百色地區反瞞產運動初探

王力堅

四清運動的階級鬥爭建構——「桃園經驗」研究

王海光

江蘇省工業轉型區域差異的再反思,1952-2003(下)

游五嶽、李飛躍、章 奇、劉明興

景觀

單位美學——「雙百工作室」三十年踐行記

劉大鴻

研究筆記

文革和六十年代青年理想主義——從毛澤東重提五四運動說起

賀照田

書評

比較中俄革命——評Lucien Bianco, Stalin and Mao: A Comparison of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

周陸洋

社會主義饑荒的多維透視——評文浩《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

董國強、林小靜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9年8月號.第174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中國人口負債︰危機?契機?

人口負債與中國經濟增長

蘇 劍、康 健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挑戰與對策思考

楊菊華

學術論文

《婚姻法》實踐中男性的情感與行為:以河南省為例 (1950-1953)

任耀星

江蘇省工業轉型區域差異的再反思,1952-2003(上)

游五嶽、李飛躍、章 奇、劉明興

文化冷戰在香港︰《中國學生周報》與亞洲基金會,1950-1970(下)

傅葆石

文革時期「極左思潮」個案︰上海「反復辟學會」(下)

董國強、樊建政

學術綜論

從敵情到學術︰英文學界之北韓史研究

毛 升

景觀

留守兒童與鄉村教育的思考——紀錄片《村小的孩子》

蔣能杰

研究筆記

方實與《炎黃春秋》——世紀之交的中國故事(下)

葉維麗

書評

心理治療與基層治理——評Jie Yang, Unknotting the Heart: Unemployment and Therapeutic Governance in China

安孟竹

中國國家資本有何獨特之處?——評Ching Kwan Lee, 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Politics, Labor,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Africa

方 然、張躍然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9年6月號.第173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知識人與公共性

當前中國最大的潛在危險

趙鼎新

從啟蒙知識份子到公共知識份子

榮 劍

學術論文

現實政治中的五四運動

方德萬

文化冷戰在香港︰《中國學生周報》與亞洲基金會,1950-1970(上)

傅葆石

文革時期「極左思潮」個案︰上海「反復辟學會」(上)

董國強、樊建政

中國「新紀錄運動」理論獻疑

王 遲

景觀

影像台灣——解讀台灣新紀錄片

邱貴芬

學人往事

歷史轉折點:「四二六社論」和「四二七」大遊行

王超華

研究筆記

方實與《炎黃春秋》——世紀之交的中國故事(上)

葉維麗

學術綜論

近代中國城市的公共領域

王 笛

書評

公共的微言大義——評任劍濤《公共的政治哲學》

文明超

逆流中的全球正義——評葉家威、曾瑞明《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

郭 志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9年4月號.第172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五四百年

危機時刻的閱讀、思考與表述——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

陳平原

探索五四歷史的兩條線索

王汎森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弔詭

李歐梵

學術論文

中國現代主權觀念形成的數位人文研究

金觀濤、劉青峰、邱偉雲

契約構造的失敗——從辛亥到五四

張千帆

五四運動在鄉村:傳播、動員與民族主義

卞冬磊

五四新文學場域與劉半農的思想轉向

邵 棟

景觀

西化與現代化:民國時期的書刊雜誌設計

劉文英

書評

從閱讀文化看知識資源——評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1833-1898)》

區志堅

文本、圖像與視野——評陳建華《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

劉進才

「五四史」的另一種書寫——評陳學然《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申博聞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9年2月號.第171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回顧

關鍵歷史轉折點與初始制度差異——中蘇轉型的比較

陶然、蘇福兵

中國改革開放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

盧荻

學術論文

「拉鋸戰」:太行根據地戲劇運動中的政治意志與鄉村傳統

董一熙

從大水災到大饑荒︰安徽無為縣的災荒與救濟 (1954-1961)

劉詩古

三線廠與農村的互動關係——以上海小三線建設為中心

陳熙

四類份子的改造:以浙江黃岩縣光明公社為例

潘學方

研究筆記

塑造「新人」的失敗實驗:上山下鄉五十年祭

潘鳴嘯

景觀

「後真相時代」的藝術與政治

魯明軍

觀察‧隨筆

西方如何誤解了中國?

洪源遠

書評

「山中人」對「山外人」——評《王賡武談世界史︰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葛兆光

近代日本國族轉型心史——評吉田茂《激盪的百年史》

許章潤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8年12月號.第170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改革開放四十年II

從大歷史角度看中國改革四十年

周雪光

從「球籍」危機到「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任劍濤

群眾路線的浮沉——理解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一個重要視角

賀照田

學術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客籍社團「再華化」研究

莊玉惜、梁元生、鄭宏泰

析論中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下的經營權

劉旭東、何東

走向個體化的權利時代——當代中國權利理論的興起

黃濤

「先鋒」的回歸?——論吳亮《朝霞》的當代先鋒性

陳建華

景觀

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與「蛇口精神」

阿巫

書評

冷戰與當今世界——評Odd A. Westad, The Cold War: A World History

夏亞峰

在新的歷史視野中走近張春橋——評鄭重《張春橋:1949及其後》

宋永毅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8年10月號.第169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論台灣民主

從革命民主到民主革命—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與轉變

張玉法

台灣民主的得與失

錢永祥

革命、民主與國家認同

周保松

對台灣民主現況與未來的思考

江宜樺

學術論文

全球化時代的歷史書寫—再議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敍事及分期問題

李懷印

中共黨員跨省調動的非常規方式 (1927-1931)

李里

情報、人員和物資的樞紐︰1930至1940年代香港與中國共產革命

賀碧霄

「六七暴動」與「香港人」身份意識的萌生

許崇德

研究筆記

「共產黨員」︰個人情感中的政治符號

豐簫

景觀

香港藝評的誕生—陳福善早期的藝術思想及美學觀

李世莊

學人往事

充滿童真的發明家—悼念高錕校長

陳方正

永不熄滅的火焰︰紀念韋政通先生

金觀濤、劉青峰

家國之間︰白先勇的歷史書寫

翟志成

書評

「低端全球化」視角下的廣州非洲人—評Gordon Mathews with Linessa Dan Lin and Yang Yang, The World in Guangzhou: Africans and Other Foreigners in South China's Global Marketplace

江秋雨

再思戰爭下的繁榮城市——評巫仁恕《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

毛升

首都建設與民族國家建構—評Charles D. Musgrove,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胡悅晗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8年8月號.第168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一帶一路」︰挑戰與機遇

絲路與歐亞舊大陸的中心地位

王賡武

「一帶一路」是地緣政治戰略嗎?

王建偉

「一帶一路」下香港參與亞洲基建的挑戰

羅祥國、馮嘉耀

學術論文

延安的「革命鴉片」︰毛澤東的秘密武器

陳永發

「大肅反」的前奏︰鄂豫皖蘇區的幹部改造

陳杰

「水利大躍進」的歷史考察——以江蘇省為例

趙筱俠

同盟瓦解︰鄧小平時代的中朝關係,1977-1992(下)

沈志華

景觀

全球視野下的當代藝術

宋曉霞

書評

孤掌難鳴——評Stein Ringen, 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黃偉豪

社會組織與中國政權的韌性——評Timothy Hildebrandt,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in China

鄧燕華

伊斯蘭與民主相容嗎?——評Azzam S. Tamimi, Rachid Ghannouchi: A Democrat within Islamism

包修平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8年6月號.第167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

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遺產

秦暉

1848年的馬克思、托克維爾和蒲魯東

崔之元

憲政、階級、革命與「迪克推多」──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

區龍宇

學術論文

經濟危機與階級政治:馬克思主義的啟示

陳敬慈

對照記:「自我管理」視角下的馬克思與卡斯托里亞迪斯

萬毓澤

產業轉型背景下珠三角的集體勞資糾紛

汪建華

新自由主義語境下中國新工人的養生實踐

蘇常

景觀

藝術生產:北韓政治宣傳海報

鍾樂偉

書評

性別視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評賀蕭《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

佟靜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自由──評Axel Honneth, The Idea of Socialism: Towards a Renewal

李敏剛

剩餘價值論與後就業社會──評David Harvey, 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

鄒崇銘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8年4月號.第166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回顧與展望

傅高義

中美在戰後世界秩序構建中的博弈與合作

趙穗生

中國的戰略探求與轉變中的美國和世界

時殷弘

從特朗普談到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孔誥烽

學術論文

民初小說中的「人體模特事件」與視覺政治

邵棟

新中國初期基層「三反」運動研究──以川北通江縣為例

何志明

權力轉移與組織調適:上海「五反」運動淺析

鄭維偉

從「奪權」到「軍管」:安徽文革運動初探

李嘉樹、董國強

同盟瓦解:鄧小平時代的中朝關係,1977–1992(上)

沈志華

景觀

台灣京劇新美學:《關公在劇場》

王安祈

書評

性別視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評賀蕭《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

佟靜

革命內外,書寫成都──評Kenny Kwok-kwan Ng, The Lost Geopoetic Horizon of Li Jieren: The Crisis of Writing Chengdu in Revolutionary China

樂桓宇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8年2月號.第165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改革開放四十年

中國改革:一個趨於複雜的長期歷史運動

朱嘉明

新英雄史觀和中國大轉型──改革開放的回顧和反思

嚴家祺

改革開放初期的年輕人

翁永曦

從改革開放到未來世界

陳方正

學術論文

開眼看「中國」:在《澳門新聞紙》發現世界、國家與自我

卞冬磊

「地勢寫真畫」:民初風景照中的民族認同

陳陽

1969年:中美蘇戰略大三角形成的起點

代兵、張碧坤

198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選本與文學場域的建構

徐勇

景觀

永恆的「他者」:卡塞爾文獻展與威尼斯雙年展之思考

翁笑雨

學人往事

飛鵝山上──敬悼余光中老師

樊善標

無畏地激進,激進地無畏──懷念德里克

柯瑞佳

書評

現代、上海與上海美專──評鄭潔《美術學校與海上摩登藝術世界──上海美專1913-1937》

范楨

國殤?河殤?──評Micah S. Muscolino,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

侯曉佳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7年12月號.第164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宗教改革五百年:馬丁路德的遺產

馬丁路德與現代世界

李弘祺

學術論文

反右派鬥爭與中國基督教

邢福增

滅資興社:反右後期中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教育課程

祝猛昌

願者上鈎:湖北省宜都縣右派摘帽初探(1959–1964)

孟強偉

香港青年的中國觀:民族認同與學生運動

林芬、林斯嫻

「主義之軍」的崛起──近代中國軍人形象的變遷

王鴻

景觀

水墨美學的全球化想像:M+水墨藏品展

馬唯中

學人往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冬日懷馬臨

陳方正

觀察.隨筆

反右派鬥爭六十年

朱正

絕望政治與尼采的啟示

黃國鉅

書評

徘徊在國家與市場之間的法律職業──評劉思達《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態分析》

吳洪淇

左翼知識人與中國革命──評夏濟安《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

唐小兵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7年第159–164期總目

2017年10月號.第163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十月革命」百年

1917年俄國革命的歷史坐標

秦暉

構想二十一世紀的「蘇維埃」?─共和主義視角下的一種紀念

崔之元

學術論文

俄共的戰略與中國之命運─「十月革命」百年祭

袁偉時

從民族主義到一黨獨裁:俄國革命的魅力

王柯

「北京時間」:1950年代中共對西藏改革的等待方針

劉曉原

張愛玲的「超文典」表演書寫

張英進

景觀

生活的藝術與抵抗的形式─俄國先鋒派的藝術實踐

周密

學人往事

有幸與君同斯世:敬悼李亦園大兄

金耀基

書評

撥開中朝關係的迷霧─讀沈志華《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

任曉

社會學視域中的毛時代─評Andrew G. Walder, China under Mao: A Revolution Derailed

董國強

移民與生態交織下的印度洋區域史─評Sunil S. Amrith, 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 The Furies of Nature and the Fortunes of Migrants

朱明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7年8月號.第162期

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禧紀念

喚回四十一年夢

陳方正

走過半個世紀,「中國研究」何去何從

梁元生

學術論文

民國人物自畫像史料的價值評估

張玉法

台灣時期蔣介石的思想變化及其「革新」實踐

楊天石

顧孟餘與香港第三勢力的興衰(1949–1953)

黃克武

冷戰電影與「真理運動」:新馬的個案

許維賢

湯普森工人階級形成理論的批判──一項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

李錦峰

景觀

重塑藝術介入社會的美學立場──以貴州「羊磴藝術合作社」為例

周彥華

學人往事

余英時回憶錄(三)──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余英時

書評

文明的末梢、碎屑與崩解──評胡嘉明、張劼穎《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田松

追尋「新天下主義」的中國之路──評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

段煉

藉語言建構和理解科技──評Nicholas A. John, The Age of Sharing

李立峰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7年6月號.第161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香港回歸二十年:一國與兩制

尷尬的香港,仍在準備中

呂大樂

「一國兩制」與國家整合

鄭戈

學術論文

中共如何確立新聞體制?──建國前在香港的公開與地下討論

賀碧霄

第三條戰線:「六七暴動」中的「經濟戰」

黃震宇

「火紅年代」與香港左翼激進主義思潮

羅永生

「獅子山」:歷史記憶、視覺性與國族寓言

黎國威

景觀

過眼雲煙裏兜轉──黃勤帶香港影像的沉思

李世莊

觀察.隨筆

與民共議─反思東九龍啟德發展計劃

鄭炳鴻

書評

間接統治、虛擬自由與交叉投票──評羅永生《殖民家國外》

魯南

歷史轉折中的香港──評張潔平、鍾耀華編《香港三年》

嚴飛

當歷史成為「歷史」──評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

王柯

釐清「高饒事件」的政治迷霧──評林蘊暉《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

慕躬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7年4月號.第160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分權式威權制與中國改革的制度障礙

許成鋼

學術論文

中國共產黨國家疆域觀的淵源與發展(1921–1949)

劉曉原

流動與邊界:南海漁民的跨界互動

王利兵

科學.實踐.未來──新中國兒童科學教育 (1949–1966)

王瑞

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從後現代重新審視

沈清松

學人往事

余英時回憶錄(二)──共產主義與抗日戰爭

余英時

恂恂儒者,不知老之將至──歲暮憶湯公

陳方正

景觀

中國「色彩」:從李叔同到羅爾純

顏榴

觀察.隨筆

站在十字路口上:朝鮮半島與東亞和平

李南周

歷史棋局、棋手與棋子

張鳴

書評

雲南之外的「雲南」──評Wen-Chin Chang, Beyond Borders: Stories of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of Burma

馬健雄

中國領土爭端的回顧與展望──評Eric Hyer, The Pragmatic Dragon: 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Boundary Settlements

夏亞峰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7年2月號.第159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

「二二八事件」可以避免嗎?──重看台灣光復的歷史複雜性

鄭鴻生

從過去的執拗低音到今日的主旋律──關於台灣轉型正義論述的側寫

葉 浩

學術論文

「覺悟」女性的自我書寫:以1930年代的《女子月刊》為中心

黃江軍

身份的恐懼──安徽省阜陽地區土改中的自殺現象

滿 永

轉型時期的公共衞生與社會管理──以煤礦業結核病防治為例

夏 林

正規化的糾結:北京「浙江村」和中國社會二十年來的變化

項 飆

學人往事

余英時回憶錄(一)──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余英時

景觀

台灣攝影史意識的荒蕪和覺醒

簡永彬

書評

禮讚背後的省思──評楊儒賓《1949禮讚》

林桶法

歷史經驗與「自我—他者」問題──評鈴木將久主編《當中國深入世界──東亞視角下的「中國崛起」》

白承旭

參軍動員與鄉土倫理──評齊小林《當兵:華北根據地農民如何走向戰場》

李興勇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6年12月號.第158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公共文化:兩岸三地的語境

哲學與公共文化:台灣的經驗

錢永祥

爭鬥式民主與公共文化:關於香港政治的觀察

葉蔭聰

流沙狀態的當代中國政治文化

周 濂

學術論文

背叛、離散敍述與馬華文學

沈 雙

無鬼之國──中共與陝西地區的「鬼戲」之爭(1949–1966

王 英

從「第三人效果」理論看中國大學生眼中的反腐新聞報導

果蕾、蘇超、李昊

金日成走上權力頂峰:志願軍撤離北朝鮮

沈志華

研究筆記

文人與信徒的雙重靈魂──再解丁玲之謎

許紀霖

景觀

劉大鴻「政治風俗畫」中的革命記憶及其修辭書評

張 閎

書評

當人類學家走進歷史──讀Helen F. Siu,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

程美寶

中國墮入威權統治的路徑──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讀後

袁偉時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6年10月號.第157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從「新清史」到滿學範式

項飆、劉小萌、歐立德

學術論文

魂歸何處:中印僑民探微

黃紹倫

再現「不可見」之物:中國科幻新浪潮的詩學問題

宋明煒

吏紳共謀:中國抗爭政治中一隻隱蔽的手

李連江、劉明興

金日成走上權力頂峰:毛澤東轉變對朝方針

沈志華

聽電視:文革後期新媒體文化初探

黃心村

研究筆記

文革中的幽靈:作為「牛鬼蛇神」的知識份子

彭麗君

景觀

全球化、當代藝術與中國社會變革

魯明軍

書評

從化人到劃界──評劉曉原《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述》

毛 昇

從東北亞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評Evelyn S. Rawski, Early Moder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Cross-Border Perspectives

曹 寅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6年8月號.第156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手段」比「目的」更重要──從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思想史研究」談起

秦 暉

文化大革命的記憶戰場──共識與和解

魏格林、崔金珂

學術論文

文革五十周年專輯 II

文革期間的國民經濟

楊繼繩

文革初期農村的造反運動──安徽老瞿村和定遠縣的案例

陳意新

文革時期京滬知青階層化的個人閱讀

孫沛東

景觀

文革中的地下藝術──無名畫會

王愛和

書評

社會主義中國的危機與轉型──評 Yiching W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 Chinese Socialism in Crisis

宋國慶、董國強

新版毛澤東傳記中的俄國史料──評 Alexander V. Pantsov with Steven I. Levine, Mao: The Real Story

梁加農

身份認同和世界秩序的追求──評王立新《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後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1913–1945)》

吳翎君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6年6月號.第155期

二十一世紀評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一戰華工的世界意義

徐國琦

學術論文

文革五十周年專輯

巴黎公社原則在文革中的蛻變

李 遜

文革初期復旦大學的「黑材料」風潮

樊建政、董國強

官僚派系政治與群眾組織的產生──以上海柴油機廠為例(1966–1967)

王 芳

政治運動中的集體暴力:「非正常死亡」再回顧(1966–1976)

嚴 飛

研究筆記

廣西文革中的吃人狂潮

宋永毅

景觀

《杜鵑山》改編過程之考察

楊小彥、鄭梓煜

書評

閱讀地圖裏的全球史秘密──評卜正民《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

蔣竹山

改造的政治──評學愚《中國佛教的社會主義改造》

李瀟雨

國際化視野下的太平天國史──評裴士鋒《天國之秋》

吳盛杰

求真何其難──評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三)》

王成勉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6年4月號.第154期

台灣選舉:邁向更開放的民主社會

台灣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

陳芳明

學術論文

進擊的世界風險社會挑戰──紀念貝克逝世一周年

周桂田、徐健銘

中國勞動關係集體化轉型中的兩種力量和兩種路徑

張英進

宗教與戰爭──1930年代日本「回教圈」話語的建構

王 柯

金日成走上權力頂峰:應對中蘇共同干預

沈志華

景觀

古巴:一頁獨特的華僑史

雷競璇

書評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底線政治學說──評錢永祥《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陳曉旭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底線政治學說──評錢永祥《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陳曉旭

諸眾政治抑或歷史實踐──巴利巴爾《斯賓諾莎與政治》與奈格里政治實踐方案的對話

趙 文

語言作為共同體以外──評文潔華編《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黎國威

如何管控中國的「紅領俸祿」?──評Alfred M. Wu, Governing Civil Service Pay in China

游 宇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6年2月號.第153期

走出宣傳型國家?

宣傳邏輯與市場邏輯——新媒體時代中國新聞倫理的「兩難困局」

陳秋心、胡泳

學術論文

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與土地生存保障問題

潘學方

一座共產主義領袖的神廟:韶山毛澤東同志舊居陳列館的營造

董 哲

「打土豪」:紅軍早期糧食的獲取及其困境

任 偉

金日成走上權力頂峰:「八月事件」正劇

沈志華

「文學旗手」的樹立——解放區語境中的高爾基形象建構

郭國昌

景觀

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再思:以流行音樂為例

朱耀偉

研究筆記

拓展知青研究的幾點探討——兼評潘鳴嘯《失落的一代》

胡悅晗

書評

底層之「苦」與文明之「惡」——評郭于華《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

孫沛東

中國社會抗爭的起源、策略與影響——評裴宜理、塞爾登編《中國社會:變革、衝突與抗爭》

徐書鳴、李湘寧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5年12月號.第152期

國家與資本擠壓下的勞工

當代中國的勞工政治

王江松

學術論文

解釋中國人口政策的歷史分期:政治精英理念轉型的視角

劉驥、熊彩、德新健

大饑荒之後的緊急措施:計劃生育政策的重啟(1962–1966)

霍炫吉

天災、匪亂抑或糧賦過重?——中共對1950年華東大區「搶糧」事件的探究

趙 亮

「共和」主體與私密文學—— 再論民國初年文學與文化的非激進主義轉型

陳建華

金日成走上權力頂峰:「八月事件」序曲

沈志華

景觀

飲食在地化—— 以日本「港式飲茶」為例

吳偉明

書評

光影折射中主體意識的辯證法——評Yiman Wang, Remaking Chinese Cinema: Through the Prism of Shanghai, Hong Kong, and Hollywood

龔浩敏

抗戰史的區域角度——評Tim Luard, Escape from Hong Kong: Admiral Chan Chak's Christmas Day Dash, 1941和陳瑞璋:《東江縱隊——抗戰前後的香港游擊隊》

鄺智文

清代全真道的全景式研究——評尹志華《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謝一峰

《二十一世紀》銀禧紀念

在《二十一世紀》銀禧晚宴上的講話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5年10月號.第151期

寫在創刊二十五周年之際

這二十五年內的變化

許倬雲

文學經典與世界文學

張隆溪

回顧《大公報》和張季鸞的文人論政

李金銓

堅守公共性:期待鳳凰涅槃

許紀霖

從中國發展的悖論談起

陳方正

學術論文

兩次啟蒙的切換與「日本式自由主義」的影響——新文化運動百年祭(二)

秦 暉

「共和」的遺產——民國初年文學與文化的非激進主義轉型

陳建華

金日成走上權力頂峰:在黨內排除異己

沈志華

戰後上海港的整治與國民政府的經濟復興計劃

宋鑽友

弱者的命運:大饑荒期間南京地區的棄嬰現象

林 鵬

景觀

邊地的召喚——少數民族與中國當代藝術

黃碧赫

書評

革命與文化符號的重塑——評Chang-tai Hung,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霍炫吉

民間文藝異質空間的改造——評張煉紅《歷煉精魂:新中國戲曲改造考論》

黎心竹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5年8月號.第150期

農民工的新中國?

在制度化與激進化之間: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的組織化趨勢

汪建華 、鄭廣懷 、孟泉 、沈原

學術論文

重論「大五四」的主調,及其何以被「壓倒」——新文化運動百年祭(一)

秦暉

「民國文學」抑或「現代文學」?——評析當前兩岸學界的觀點交鋒

王力堅

國族.歷史.主體——論竹內好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盧敏芝

「佛道」與「道釋」——兩宋畫目、畫論中佛道次第之變遷

謝一峰

正義優先於應得?——評羅爾斯的「反應得」理論

徐峰

景觀

專制主義藝術中的身體與政治——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政治宣傳畫

李公明

景觀

社會主義政權的彈性——評Martin K. Dimitrov, ed., Why Communism Did Not Collapse: Understanding Authoritarian Regime Resilience in Asia and Europe

周陸洋

胡耀邦及其時代——評高勇《我給胡耀邦當秘書》

李湘寧 、楊龍

美國華人知識界的「小文革」——評邵玉銘《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衞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

梁加農

在日本能否找到中國?——評吳偉明編《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賈慶軍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5年6月號.第149期

中國大轉型的社會學思考

解析共產主義文明及其轉型——轉型社會學論綱

郭于華

學術論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之再思考

余凱思

自由主義左翼的理念

周保松

政治理想主義下的功利計算——1949年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抉擇與生存

王英

「革命人」與革命時代的文學——以胡也頻、丁玲為中心的討論

劉瀟雨

陳立夫與1930年代的中國電影

宮浩宇

景觀

飄揚的景觀:康巴藏區經幡考察

周永明

書評

「何必舊」與「何必新」——評卞僧慧纂《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段煉

冷戰格局操控下的地區命運——評Michael Szonyi,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何志明

西方憲政生長的史學追尋——評顧鑾齋主編《西方憲政史》

于民

「記憶寫作」與知青寫作新路向——評徐小棣《顛倒歲月》

黃勇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5年4月號.第148期

神州法治憂思

新中國「依法治國」理念的弔詭和嬗變

周大偉

學術論文

漢藏公路的「路學」研究:道路空間的生產、使用、建構與消費

周永明

傅斯年與抗戰勝利之初「偽北大」的處置問題

賀金林

以政變俗:國家權力與上海春節習俗變革

趙鳳欣

士紳的文學形象與政治想像——對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的延伸閱讀

劉奎

規範憲法與規範憲法學:中國憲法學諸流派探析

劉旭東

研究筆記

法國舊制度晚期的「公共領域」——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適用性

徐前進

景觀

反思「竹籬笆」:台灣眷村的空間構成及文化保存

李丹舟

書評

研究當代中國的一塊宏大奠基石——評宋永毅主編《中國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運動數據庫》

馬若德

內在導向、根本性問題與長程歷史——評孔飛力《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趙崢

強迫與志願的結合——評楊奎松《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

陳永發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5年2月號.第147期

「後佔中」時代的香港

香港往何處去?——一個香港中國人看「佔中」

陳方正

「雨傘運動」:中國邊陲的抗爭政治

鄭煒、袁瑋熙

學術論文

香港社會政治覺醒的動因:階級關係、參政需求、族群認同

張 健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關於「香港論述」的可能性

朱耀偉

攻心為上:香港政府應對「六七暴動」的文宣策略

許崇德

全球史視角下的殖民帝國史研究:以新加坡和香港的錫克警察為中心的探討

曹 寅

「亞羅號事件」與晚清的中西法律衝突

郝宇峰、楊凱峰

景觀

文革時期毛澤東塑像的現狀

成文軍

書評

香港的新貧階層及其制度性根源——評Leo F. Goodstadt,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 How Hong Kong Mismanaged Its Prosperity

嚴 飛

「中心/邊緣模式」再思考——評彭麗君編《邊城對話:香港.中國.邊緣.邊界》

周潞鷺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4年12月號.第146期

中國政治的永恆困局?

向左與向右:中國政治的價值選擇

任劍濤

學術論文

清末革命運動與亞洲觀的遇合:以「亞洲和親會」為個案的討論

周麗卿

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

周質平

東施效顰:新聞局制下國民黨軍隊的政治工作

李 翔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一個批判性的評估

潘志平

個體化與生命歷程任務規劃:對香港社會政策的啟示

陳國康、段然、張宙橋

研究筆記

西域的回聲:新疆少數民族知識份子對實施統購統銷政策的意見

諶 穎

景觀

淺談當代藝術

楊識宏

書評

蘇聯介入維吾爾民族主義——評王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

侍建宇

浮出地表與斷開鎖鏈——評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

馬泰祥

人的無知與智慧——評科斯、王寧《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

潘學方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4年10月號.第145期

多維的憲政化

憲政成敗的衡量標準與世界趨勢

張千帆、陸符嘉

學術論文

「大維吾爾文明」的穿越抑或建構?——吐爾貢.阿勒瑪斯的「三本書」及其批判

姚新勇

中共新政權與底層百姓的互動磨合——新中國初期北京整治無照攤販

任 偉

無奈的表演:土地改革中的知識份子

王 英

創傷書寫、香港身份認同與國族寓言——重讀香港電影《棋王》

袁夢倩

制度嵌入性與勞資關係的微觀憲政主義

鄭慶杰

學術綜述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研究綜述

潘志平

景觀

中國都市的想像與現實

陳韜文

書評

重估鄧小平的角色和責任——評鍾延麟《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

伍 國

納粹語言如何顛覆智識?——評克萊普勒《第三帝國的語言:一個語文學者的筆記》

黃 華

毛澤東崇拜現象的透視——評Daniel Leese,Mao Cult: Rhetoric and Ritual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霍炫吉

聚焦近代女子體育,深化性別身體研究——評游鑒明《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

侯杰、王小蕾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4年8月號.第144期

中國土地問題

「反公地悲劇」:中國土地利用與開發困局及其突破

陶然、王瑞民、史晨

土地所有權改革與城鄉土地市場的統一

潘學方

學術論文

中共建國精英是如何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對中共七屆中央委員會成員的分析

周陸洋

西北局高幹會:延安整風中的民主作風典例

王龍飛

事與願違:冷戰時期中國處理邊界糾紛的結果

沈志華

1980年代前期中國科幻小說的轉型

詹 玲

利益明晰與社區參與——兩個案例的比較分析

陳國強

景觀

時間流動的形相﹕當代藝術展覽的歷史思考

丁穎茵

書評

前後「十六字方針」:白區地下黨的宿命——讀《紅岩兒女》、《拒絕奴性》等「兩頭真」傳記

裴毅然

臥底、內線及毛時代的公安——評Michael Schoenhals, Spying for the People: Mao's Secret Agents, 1949–1967

梁加農

醫病糾紛研究的史學關照——評龍偉《民國醫事糾紛研究(1927–1949)》

馬金生

劉再復的人生與文學——從《走向人生深處》說起

申霞艷

近代日本:文明普世/武威神國?——評Watanabe Hiroshi, A History of Japanese Political Thought, 1600–1901

呂玉新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4年6月號.第143期

國家治理之道

告別革命慣性,變革國家治理

任劍濤

學術論文

冷戰年代中國處理陸地邊界糾紛的方針

沈志華

中國近代史書寫中的沙俄侵略

趙慶雲

派性身份、個人處境與政治抉擇:從地方視角反思文化大革命

董國強

意識形態支配與藝術作品經典地位變遷——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竇娥冤》

張婷婷

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上海新聞紙與中國現代性的發生

卞冬磊

論莫言小說中的「英雄」

朱永富

景觀

攝影師的業:金峰的紀實之路

蘇毅雄

研究筆記

有關《文化與承諾》中譯本的評述和重新解讀

王鳴雷

書評

十八世紀以來的中國與世界——評Odd A. Westad, Restless Empire: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

夏亞峰

追溯「貧困」:中國城市貧民新說——評Janet Y. Chen, 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

湯 銳

為現代國家正名——評吳增定《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丁 軼

人文世界的追尋及其限度——評黃兆強《學術與經世——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其終極關懷》

賈慶軍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4年4月號.第142期

中日歷史觀爭議

中日戰爭與歷史反思

李朝津

文明史鑒:日本國學影響下的極端民族主義濫觴

呂玉新

「感情記憶」的印痕——歷史敍述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伊東貴之

學術論文

文明「入歐」與政治「脫亞」——福澤諭吉「文明論」的邏輯構造

周頌倫

憲政與民主:梁啟超的政體與國體理論

高力克

白話文為何在五四時期「活」起來了?

黃 華

威權政治與大學自治——清華「驅吳事件」再研究

黃令坦

中國網民的「左」與「右」

馬得勇、張曙霞

景觀

「民間記憶計劃」中的大饑荒紀錄片

吳文光

書評

華夏之學應含「夷」──評夏含夷《興與象:中國古代文化史論集》

陳嘉禮

基督教新教漢語文學研究的興起──評John T. P. Lai, 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姚達兌

甲骨文的隱喻──評何偉《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

畢 苑

迷霧裏的歷史──評Bob T. Wakabayashi, ed.,The Nanking Atrocity, 193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

李 劼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4年2月號.第141期

「國學熱」的背後

「國學熱」、民族主義轉向與思想史研究

雷 頤

學術論文

聯邦主義:國家統一繁榮之基,還是分裂瓦解之源?

任崇彬

中國大陸民族問題的「反思潮」

姚新勇

《人民日報》「愛國主義」的歷史變遷

周陸洋

再論糧食戰爭:軍事共產主義和中國大饑荒的發生

宋永毅

形象塑造與政權鞏固——建國初期內蒙古牧區的性病防治工作

譚 剛

研究筆記

傳承與重構——評析張千帆的「中華憲政觀」

吳元中

景觀

建構烏托邦的國家神話:二十世紀俄羅斯藝術發展

楊衍畇

書評

共產主義革命中的底層心態史——評郭于華《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

伍 國

1970年代末的理論論爭與政治變革——評吳江《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

楊龍、李湘寧

「活人」辦報及其歷史書寫——評李金銓編《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

卞冬磊

國家構建中的歷史記憶與現代指向——評任劍濤《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現代政治的誤解》

陳華文

一部日常生活視角下的民國北京城市史著作——評Madeleine Yue Dong,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胡悅晗

政治與體育——評Xu Guoqi, Olym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

李 劼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3年12月號.第140期

人民的統治?人民的社會?人民的市場?

民粹主義民主還是多元主義民主?——托克維爾的啟示

倪玉珍

人民社會與公民社會:誰的社會?

段德敏

走向新市場社會——波蘭尼與中國轉型

郝 娜

學術論文

兩種社會整合的紐帶:中國變革的文化與政治之路

張 靜

「過日子」與圓滿人生——農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態

桂 華

空間與集體行動:基於W縣群體性事件的實證分析

羅 筠

老知青與農村文革運動——安徽省祁門縣大坦公社的案例 (1966-1968)

陳意新

陳獨秀的「大我主義」及其思想困境

徐 偉

「階級」與「民族」的糾結——中國、朝鮮的近代史書寫

趙慶雲

景觀

動蕩的時代——王慶松訪談錄

崔燦燦

觀察‧隨筆

香港:這是一個撕裂的社會嗎?

嚴 飛

書評

卻恐他鄉勝故鄉——評Philip A. Kuhn,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梁加農

重新解讀中華民國前期外交史——評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

王 超

「冷戰之父」的傳奇一生——評John L. Gaddis, 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

何 慧

處於政治與欲望之間的身體——評馮珠娣《饕餮之欲:當代中國的食與色》

鮑 磊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3年10月號.第139期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福利的「高低」「正負」與中國的轉型

秦 暉

中國地方發展主義的困境與轉型

陶然、蘇福兵

中國有沒有可能實現發展轉型?

吳木鑾、計巍巍

學術論文

構建憲政共識──民國時期制憲模式的透視

嚴 泉

社會身份與大饑荒的階層分布──江蘇省宜興縣檔案分析(1959-1960)

王芳、陳碩

階級關係在私營企業中的建構──基於廣州「五反」運動的研究

王霞、馬敏

中國經濟特區成敗:1980年代中期的辯論與抉擇

王 碩

觀察‧隨筆

哈佛大學館藏毛澤東「遺言」抄件跋

梁加農

景觀

合法化、市場化、商業化──迷笛音樂節的十三年發展之路

張武宜

讀書:評論與思考

名妓、文人與晚清上海的娛樂文化──評葉凱蒂《上海.愛──名妓、知識份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

胡悅晗

政教關係的再塑──評學愚《佛教、暴力與民族主義: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佛教》

成 慶

鄧小平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評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鍾延麟

「維穩」與政治發展──評謝岳《維穩的政治邏輯》

黨東升

解構「公眾」迷思──評李普曼《幻影公眾》

張濤甫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3年8月號.第138期

反思左右之爭:平等的追求?

中國式經濟民主之爭中的主義與問題

宋 磊

社會經濟公正與中國的憲政民主

陳宜中

學術論文

報紙閱讀與晚清讀書人「國家」意識的形成

卞冬磊

國民革命後期的工農運動激進化

盧 毅

中國農村的反叛與民間宗教(1957-1965)

李若建

農村的行政動員與發展災難——論《丁莊夢》中的「賣血故事」

黃 勇

「越級式依附」——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與外資企業

李中仁

景觀

中法古典建築的兩大特徵

宋征時

觀察‧隨筆

律師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讀劉易斯《吉迪恩的號角》

牟征武

從慎之先生遊

閔家胤

讀書:評論與思考

近代文學研究的先導與拓殖——評王爾敏《中國近代文運之升降》

馮仰操

實證史學如何拳拳報國——評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

顧 濤

以利益訴求為出發點的考察——評李玉貞《國民黨與共產國際(1919-1927)》

王 超

一邊倒」之後:要主義,不要利益?——評Zhihua Shen and Danhui Li, After Leaning to One Side:China and Its Allies in the Cold War

梁加農

中國現代司法的再啟動——評《李作鵬回憶錄》

楊龍、李湘寧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3年6月號.第137期

革命憂思錄

舊制度與大革命──通往自由之路?

甘儒彬

革命恐懼的幻象

余盛峰

誰製造了俄國革命?

王進文

學術論文

晚清改革中的語言烏托邦:從提倡世界語到廢滅漢字

周質平

革命文化與民初憲政的崩潰

馬 飛

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民眾動員之路──鄂豫皖蘇區史論析(1920-1932)

黃文治

「破四舊」運動的發展脈絡

黃延敏

發展主義的開放邏輯──中國加入世貿的背後

岳健勇

中國網絡的運動式治理──「專項整治」研究

曹龍虎

景觀

香港默劇的昨天、今天

霍達昭

觀察‧隨筆

一代浪漫主義受難者的知青記憶

陳家琪

讀書:評論與思考

殖民管治香港的要義──評《管治香港》

嚴 飛

建國初期的國家統治與社會秩序──評《勝利的困境》

胡悅晗

讓「民主改革」回歸「歷史」──評《四川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研究》

趙 崢

書介與短評

張均:《張愛玲十五講》

陳緒石

曾昭熏:《湖南歷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

王田葵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梁 志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3年4月號.第136期

知青與當代中國

「文革一代」上台執政:差異何在?

潘鳴嘯

上山下鄉對知青一代思想形成的影響

徐友漁

知青經歷和一代人的價值取向

丁 東

學術論文

極權的誘惑:民主與獨裁之爭中的國家主義

高力克

陳啟天的「新法家」與中國青年黨的國家主義

肖海艷

制度設計、象徵表達、話語控制──民國北京政府對「共和國慶日」的建構

郭 輝

糧食戰爭:統購統銷、合作化運動與大饑荒

宋永毅

青年團與政治動員:上海私營工廠民主改革的案例分析

鄭維偉

充盈之空,憤怒之執──西藏「流亡詩歌」的演變

姚新勇

景觀

「幻影現實」

關於「幻影現實」

沈昭良

《STAGE》:攝影家沈昭良的舞台

顧 錚

相似的無人風景──從沈昭良的《STAGE》系列與貝歇夫婦談起

王聖閎

魔幻舞台與真實台灣

郭力昕

觀察‧隨筆

革命之外的歷史光景:談陳耀成的紀錄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

黃克武

希特勒的黨國體制

王炯華

讀書:評論與思考

「她」字的來源與女性主體性──評《「她」字的文化史》

畢新偉

司法能動的魅與惑──評《司法能動主義》

劉志欣

書介與短評

涂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

楊鳴宇

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 郭昭第:《大知閒閒:中國生命智慧論要》

焦宗燁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3年2月號.第135期

中國2012

中國改革的新十字路口

張 鳴

釣魚島事件與中國民族主義

任劍濤

「重慶道路」及其群眾基礎

張 寧

學術論文

紀念獻禮片與文革歷史記憶

陳雨、陶東風

文革中軍官的集體覲見

唐少杰

「重慶模式」的經濟維度

游宇、雷艷紅

社會公民權與社會穩定──「新塘事件」的個案研究

岳經綸、莊文嘉

中國當代政治中的「公」與「私」

任軍鋒

景觀

香港設計見聞與反思

靳埭強

批評與回應

向「陸」還是向「洋」?──對〈高鐵與中國21世紀大戰略〉的再思考

吳征宇

誰的政治,何種抗爭?──對于建嶸《抗爭性政治》的批評

吳 強

觀察‧隨筆

陳之藩:散文家與科學家

王汝發

讀書:評論與思考

台灣學人的史學研究管窺:以《清人元史學探研》為例

賈慶軍

虛君政治/革命專制?民族主義/文明共存?──評楊際開的《清末變法與日本》

呂玉新

書介與短評

閻連科:《四書》

布莉莉、郭全照

傅高義:《鄧小平時代》

葉蔭聰

J. Arch Getty and Oleg V. Naumov,Yezhov: The Rise of Stalin's "Iron Fist"

李 劼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2年12月號.第134期

革命能否告別?

當今中國會不會發生革命?

趙鼎新

中國的群體性抗爭行動

應 星

百年中國與世界

蘇區小學課本中的規訓和動員

張凱峰

政治運動的基層邏輯及日常化:一個「漢奸」的發現與審查

馮筱才

政治與法律

民主政治與國家能力:評奈斯比特夫婦與福山的中國論

高力克

經濟、社會與傳媒

城市中的集體性抗爭:倫敦騷亂的三種解讀

趙永佳、李勁華

中國鄉村的冤民與法治秩序

趙旭東、趙 倫

人文天地

「精英」失序的世界──閻連科《丁莊夢》及其國家隱喻

黃 勇

莫言與當代中國的魔幻現實

宋石男

景觀

從「寫生」的由來看山水畫的起源與演變

計 鋒

短論‧觀察‧隨筆

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易憲容

倫敦奧運會的「中國式隨想」

王青雷

批評與回應

地權的邏輯還是土地制度的烏托邦?

潘學方

讀書:評論與思考

自由、競爭與稅收:達爾文經濟學的解釋

陳心想

中國司法的革命邏輯──釋讀彭樹華《潘漢年案審判前後》

楊龍、李湘寧

書介與短評

瓦爾德納:《國家構建與後發展》

劉娟鳳

陳守中:《劫蔣者之夢:新披露的西安事變內幕》

劉 岩

胡治安:《統戰秘辛:我所認識的民主人士》

畢 苑

紀念勞思光先生

金觀濤、劉青峰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2年10月號.第133期

社會主義的命運

社會主義有道德生命力嗎?

李敏剛、周保松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宿命

任劍濤

百年中國與世界

中國共產黨為甚麼放棄新民主主義?

高王凌

大公無私:新中國革命改造中的愛情與家庭

王 英

族群、政治與婚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的維吾爾族婦女(1954-1975)

迪娜古麗

政治與法律

變遷中的當代中國文武關係

郝詩楠

經濟、社會與傳媒

安撫型國家的形成──對中國社會福利體制的新制度主義批判

鄭廣懷

景觀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與前瞻

于國華、吳靜吉

華山文創園區的理想與實踐

溫肇東

人文天地

「也是江州一司馬,青衫不為女兒濕」──蔣彝英語作家生涯背後的三位女性

鄭 達

讀書:評論與思考

探尋一種自由政體的宏大敘事──評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

傅 鏗

豐富的文學史,痛苦的思想史──讀商昌寶《作家檢討與文學轉型》

袁洪權

馬克思主義史研究的弄潮者──科拉科夫斯基及其《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剪影

唐少杰

書介與短評

Thomas J. Christensen, Worse than a Monolith: Alliance Politics and Problems of Coercive Diplomacy in Asia

夏亞峰

張千帆:《為了人的尊嚴──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批判與重構》

田飛龍

連曦:《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

鄧 軍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2年8月號.第132期

中國的國家建設

憲政民主主義的「國家建設」觀

陳子明

論官僚社會的憲政轉型

蕭 瀚

中國國家元首制度的憲政化

王正緒

百年中國與世界

法國式革命暴力與現代中國政治文化

高 毅

清末民初貴州的紳權勢力與地方政治

王尤清

經濟、社會與傳媒

重建史迪威公路:全球化與西南中國的空間卡位戰

周永明

人文天地

港版傳記對內地文化的影響

裴毅然

景觀

「藝術北京」

「藝術北京」:博覽會的文化主體建構

崔燦燦

改變中國就是改變世界──董夢陽的「藝術北京」

張 芳

等待「藝術北京」的下一步

盛 潔

政治與法律

底層政治與革命精英:資源動員理論的視角

胡悅晗

批評與回應

直面與迴避──評汪暉《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

姚新勇

讀書:評論與思考

湯瑪斯.曼對美國的沉思──勒佩尼斯《德國歷史中的文化誘惑》讀後

馮 強

重訪摩登上海:以情感的方式

唐小兵

從「政治口號」到「口號政治」──《民族主義政治口號史研究(1921-1928)》讀後

戴海斌

書介與短評

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

王龍飛

Nicholas Khoo, Collateral Damage: Sino-Soviet Rivalry and the Termination of the Sino-Vietnamese Alliance

趙繼珂

鄧杰:《醫療與布道:中華基督教會在川康邊地的醫療服務研究》

何志明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

伊衛風

氣壯山河,虎虎生風——悼念何炳棣教授

陳方正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2年6月號.第131期

憲政中國

中國「自由派」與「民主派」:提前對決與殊途同歸

張千帆

《八二憲法》與現代中國憲政的演進

高全喜、田飛龍

論憲法之中國性

姚中秋

百年中國與世界

南京國民政府的憲政運動(1945-1948)

嚴 泉

新中國憲法序言中的革命敘事

翟志勇

陶希聖與《中國之命運》中的「中華民族」論述

婁貴品

人文天地

「五四在香港」話語的形成與重探

陳學然

經濟、社會與傳媒

工分制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黃英偉

景觀

談自然攝影

蘇毅雄

政治與法律

差序政府信任

李連江

英國憲政溯源:絕對財產權和普通法傳統

劉 為

讀書:評論與思考

發見的歷史和隱去的歷史──評《上海道台研究》

張光潤

偏見的政治──讀《蘇北人在上海》

錢霖亮

揭示高崗事件真相──《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

裴毅然

書介與短評

余蓮:《勢:中國的效力觀》

劉培偉

司馬清揚、歐陽龍門:《新發現的周恩來》

劉 岩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黃秋韻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2年4月號.第130期

民主與民主化再思

精英民主是否足夠民主?

聶 露

民主轉型的周期性:從啟動、崩潰到鞏固

包剛升

蒙古的民主化:政治精英的理性選擇

祁玲玲

百年中國與世界

「民國」的誕生:教科書中的國家敍述(1900-1915)

畢 苑

清末民初的道德焦慮及應對之策

段 煉

人文天地

當代中國街頭藝術的困境

袁 瑾

勞動者的日常生活美學——王安憶小說中的市民精神

詹玲、王姝

短論‧觀察‧隨筆

突破封鎖線之後的自由——高華紀念

蘇 陽

歷史研究何為?——高華的學術遺產與思想效應

李公明

景觀

歷史街區商業化的反思

肖競、曹珂

政治與法律

羅爾斯的「寬容論」:走向多元主義?

李 石

經濟、社會與傳媒

土地祖業觀與鄉土社會的產權基礎

桂華、林輝煌

台灣本土現代佛學研究

江燦騰

讀書:評論與思考

走出馬歇爾的神話——評劉練軍《消極主義:憲法審查的一種哲學立場》

楊文昭

革命年代的自我保全——評《周恩來的政治生涯》

阮思余

書介與短評

張維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蔡志棟

魏斐德:《紅星照耀上海城——共產黨對市政警察的改造(1942-1952)》

張慧卿

Michael Szonyi,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梁加農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2年2月號.第129期

中國政改的前景

中國走向官僚新權威主義?

張 鳴

2011年:推而不動的中國政改

任劍濤

「全贏—全輸博弈」與中國政治的變遷與改革──傅士卓專訪

任軍鋒

百年中國與世界

人際關係與土改的推動:以兩個魯西南村莊為中心

羅衍軍

司法政治化的濫觴──土改時期的人民法庭

劉練軍

經濟、社會與傳媒

西方勞動過程理論及其中國化

王 星

權力運作與中國勞動力供給的政治社會學

劉擁華

批評與回應

誰之「合作」?何種「可欲」?──評趙汀陽《每個人的政治》

姚選民

景觀

古老大國的樂與怒:「搖滾上海」攝影後記

陳韜文

人文天地

林語堂的抗爭精神

周質平

讀書:評論與思考

中國政治中的「全贏全輸」思維模式──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述評

安衞華

多元視野中的思想史研究──田浩《旁觀朱子學》的方法與觀點

宋洪兵

探索東亞學的新方向──評呂玉新《古代東亞政治環境中天皇與日本國的產生》

楊際開

書介與短評

張英進主編:《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

蘇 濤

Frank Dikötter, 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 1958-1962

董國強

埃里克森:《甘地的真理:好戰的非暴力起源》

呂文江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1年12月號.第128期

香港政治

後工業年代的香港政治價值

馬 嶽

香港大陸化,還是大陸民主化

嚴 飛

香港的公民社會與民主發展

陳健民

百年中國與世界

百年世變下的中國戲曲

孫 玫

社會主義意識的認同塑造——1950年代武漢的展覽會

洪振強

政治與法律

走向監管型國家:小作坊食品的安全與質量

劉亞平

經濟、社會與傳媒

中國公民社會與治理的研究

郁建興

人文天地

從激進共和主義到君主立憲主義:貢斯當自由憲政思想探微

韓偉華

景觀

書寫伙炭

為何「書寫伙炭」:從藝評到藝術書寫

梁展峰

感覺的邏輯:評梁嘉賢的繪畫作品

黎子元

略論周俊輝、馬琼珠的主體與媒體探索

梁寶山

「此曾在」──淺談謝淑婷複製的回憶

丁穎茵

短論‧觀察‧隨筆

網絡動員:中國特色的社會動員

張濤甫

批評與回應

「去政治化」還是「泛政治化」?──重新進入1960年代

滿 永

讀書:評論與思考

不能承受的希望之重——讀《唯一的希望: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的新時代》

王曉燾

地方政府都市化還是市民地域?——評邢幼田:《都市大轉型:中國土地與財產權的政治學》

盧 超

社會抗爭挑戰國家抑或國家形塑抗爭? ──評《挑戰天命:中國的社會抗爭與國家權力》

樊佩佩

書介與短評

方德萬:《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

嚴海建

黃堅立:《難展的雙翼:中國國民黨面對學生運動的困境與決策:1927-1949年》

程映虹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王東亮

三邊互動

編後語

2011年10月號.第127期

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

跨國維吾爾民族主義的再興──從1997伊寧事件論起

侍建宇

「西藏人民」能說話嗎?

姚新勇、王偉龍

「華夏文化主義」與「種族中心主義」的複線民族觀

張 帆

百年中國與世界

孫中山的「大國之道」

高力克

民權、政權、國權──辛亥革命與黑龍會

王 柯

辛亥,死活都要「革命」

陳建華

君主立憲制與中國民族國家建設

郭紹敏

人文天地

觀念轉變與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的建立

劉青峰、金觀濤

短論‧觀察‧隨筆

廬山會議前後的毛澤東與林彪:《邱會作回憶錄》中的新史料

梁加農

景觀

莫蘭迪繪畫方法研究

蔣 梁

政治與法律

南沙能源開發與東亞整合

薛 力

經濟、社會與傳媒

體味變化與基督教傳播──怒江傈僳族的田野調查

盧成仁

讀書:評論與思考

「分散化威權法治」:轉型中國勞工抗爭的制度背景──評李靜君:《違反法律:中國生鏽帶與陽光帶的勞工抗爭》

馬 原

歷史中的政治與行進中的政治──評李侃如的《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

楊志軍

書介與短評

北島:《城門開》

趙咏冰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

范 雪

康笑菲:《狐仙》

邵佳德、鄭菲

謝慧:《知識分子的救亡努力──〈今日評論〉與抗戰時期中國政策的抉擇》

趙 波

三邊互動

編後語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