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980年代以來香港的建醮活動為平台,藉著口述歷史、民間文獻和民族誌紀錄,從比較的角度探討鄉村社區內在結構和外緣關係的變遷。全書按照舉辦建醮活動的不同主體,劃分為單姓宗族聚落、複姓村落、單姓主導的複姓聚落、墟市、客家等章節。
讀者可以透過不同時空的民族誌,理解地方社會組織、社區歷史沿革、群體意識、文化價值認同和特定時空的世界觀、傳統權益與政府干預之間的張力,以及鄉村社會與都市之間的隔閡與界限。
書評 / 推薦
打醮是中國鄉土社會中最重要的節日儀式活動,在華南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書通過對香港各地民眾打醮儀式的民族誌觀察與分析,對香港的聚落、宗族及族群有更深入和細節化的認識。藉此,我們不僅可以瞭解一種鄉土文化傳統如何跨越時代、延續至今,而且可以深刻體會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如何保持本土特色的文化機制。
——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匯集香港學界多位學者以中文撰寫的社區建醮民族誌專書,採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耙梳散落於香港各個社區與角落的道教科儀本、土地糧冊、族譜、契約、碑刻文字等資料。本書呈現了國家與村落、宗族所組成的地方社會之間的張力,凸顯了宗教在延續地方社會自主性上的功能,描繪了歷史在土地與個人身上的烙印。
——張珣(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蔡志祥,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節日與民間宗教、家庭與宗族,以及商業歷史。著作包括《打醮:香港的節日與地域社會》(2000)等。
韋錦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探習興趣為華南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民間宗教及社區日常生活的民族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