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 香港話劇口述史

香港話劇口述史

30年代至60年代

張秉權、何杏楓 編訪


Chinese , 2001/06 HK Drama Programme of Sir Run Run Shaw Hall, CUHK

Tags: Art

229 x 152 mm , 276pp ISBN / ISSN : 978-962-85820-2-0

  • US$12.00


In Stock

近年來有關香港「話劇」發展的論述漸多,專題研討會與一般性的研討會中,固然有總論香港劇藝以至細析專項的論文;以話劇論述為大學畢業論文及碩士論文者,也早已不少。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與「香港戲劇工程」出版的一系列專著,對香港劇壇理論層面的長遠建設,也在在大有助益。 然而,由於戲劇原始資料的蒐集、保存與整理,在本地始終素被忽視,無論是公共圖書部門或高等學府,都沒有系統地保存歷年戲劇活動第一手資料的單位,一切研究從來都只倚賴個人努力,因此,要編撰有份量的香港戲劇發展史,目前可能仍屬為時過早。劇人的回憶錄、劇團活動的資料彙編等,實在都有編纂出版的需要。而隨著第一、二代劇人逐漸老去、他去,早期資料正面臨一一散失的危機。這正是「口述史」這類文字急待出現的背景。 《香港話劇口述史》一書中接受訪問的十五位口述者,包括朱克、任伯江、李援華、柳存仁、殷巧兒、麥秋、莫紉蘭、陳有後、陳達文、梁時傑、馮祿德、盧恩成、張心永、鮑漢琳、鍾景輝等,都曾在這四十年間的不同時期、憑藉不同背景、以不同姿態參與香港劇壇。 香港戲劇工程簡介 香港戲劇工程在一九九七年九月正式成立,隸屬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專責舉辦各類型的戲劇活動、提供戲劇課程,並主辦「駐校藝術家計劃」。香港戲劇工程旨在凝聚中文大學校內戲劇愛好者和研究者的力量,並與校外人士合力,推動各種形式的戲劇研究、出版及教育活動,並在學術界藝術界之間發揮橋樑作用,拉近彼此距離,為建立長遠的完整健康的戲劇文化而努力。

張秉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語文自學中心中文部主任,兼任教戲劇通識課程。張氏曾為不同劇團任編、導、演及戲劇文學指導,並經常發表戲劇評論。近年編輯《香港戲劇學刊》、《香港劇壇360度》及《煙花過後──香港戲劇1998》。

何杏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現代文學。任教科目包括現代戲劇、現代散文及現代小說等。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