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澳門黑沙(Out of stock)

史前輪軸機械國際會議論文集

鄧聰 主編


English, Chinese , 2014/12 Centre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CUHK

Tags: Archaeology

302 x 222 mm , 482pp ISBN / ISSN : 978-99965-0-223-1

  • US$65.00


Out Of Stock

《澳門黑沙史前輪軸機械國際會議論文集》共收錄文章22篇,內容包括中國輪軸機械源流與應用系統論述,重點討論新石器、青銅時代玉石環玦穿孔的技術,並嘗試探索陶器、木器、青銅器與輪軸機械的關係。

第一部分有5篇文章,包括中國輪軸機械歷史的演變、新石器時代玉作輪軸機械的源流、軸承旋轉機理和SEM顯微鏡的研究。專家比較一致認為,史前的石質軸承器是輪軸機械的核心部分,為輪盤與輪軸相結合處的連接紐帶。

第二和第三部分主題著重在玉作與輪軸機械的關係,共有11篇文章。學者認為,目前發現中國早期輪軸的軸承器,地域上有由北向南擴展的傾向。在北方遼寧省查海和河北省北福地遺址,發現了距今約7000多年前的軸承器。距今5000多年前紅山文化中大型管鑽技術發達,專家估計應用了輪軸機械加工。近年內蒙古哈民遺址出土的大量玉器,穿孔均呈不規則圓形,十分有趣。哈民遺址年代相當於紅山文化的晚期。這可能暗示東北亞洲存在另一種非輪軸機械玉作的體系。在南方淮河、長江流域,馬家浜、凌家灘等文化體系中,環玦連續生產技術顯著,其中製作與輪軸機械的關係,有待探索。嶺南以至臺灣方面,這是現今發現史前軸承器最豐富的地域。我們從臺灣曲冰技術研究指出,長達十多公分管狀素材和玉芯的套取工藝,同樣是輪軸機械生產最典型的例子。

第四部分的文章有4篇,包括陶器、木器和金屬製作與輪軸機械的關係。史前陶器輪軸機械的加工,也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此後顯示出有由慢輪而快輪發展的過程。海岱地區在龍山文化時期,陶器輪制技術已達到巔峰的狀態。木器方面,從良渚文化階段卞家山遺址出土觚、盤、豆器物形態與結構,學者論證了輪軸機械對木器的加工。青銅器方面,據研究顯示商代陶範的製作、金屬切割、打磨和拋光等工藝,都和輪軸機械有著密切的關係。法國和俄羅斯學者提供的國外史前時期鑽孔技術的數據,為我們對中國地區輪軸機械特色的認識,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

Please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pdf.
Please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pdf.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