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西方的啟蒙運動與科學理性主義,為其後的宗教研究提供了研究範圍、對象及方法,並使它成為人文科學研究的其中一門學科。但是,把理性作為宗教研究的工具,結果不是錯誤理解宗教,便只是觸及宗教的表面。當代西方學界已重新思考宗教研究的方法,並嘗試採用詮釋學(Hermeneutics)的理論探索宗教現象。詮釋學是強調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哲學。透過理解,世界、社會、文化和宗教就能夠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的意義關係。 本書以現代西方「宗教現象學」與「哲學詮釋學」兩種觀點,尤其是幾位著名學者(如伊利亞德、伽達默爾、利科等)的理論為基礎,尋求宗教研究的新觀念和新方法。此外,本書也希望透過新的宗教學,為華人學術界建立獨立和自主的宗教研究。
作者黎志添,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文大學宗教系副教授,宗教及神學研究部主任。研究領域除了西方宗教學理論外,也還包括道教的歷史、經典及科儀等。編著有《道教與民間宗教》(1999)、Interpretation of Hope in Chinese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 (2002)、《在求真的道路上——賀沈宣仁教授七秩之慶》(2003);並在中英文學報上發表過多篇國際性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