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 粵劇與香港普及文化的變遷

粵劇與香港普及文化的變遷

〈胡不歸〉的蛻變

鄧兆華 著


Chinese , 2004/01 Cantonese Opera Research Programme, CUHK

Tags: Art

213 x 140 mm , 240pp ISBN / ISSN : 978-962-8104-09-3

  • US$11.00


Out Of Stock

二、三十年代的省港戲班,由乘坐紅船、穿梭鄉村的演出形式,改變為常駐大城巿,在設備較完善的戲院中演出粵劇。城巿化的粵劇表演,在劇烈的競爭下,戲班要各展奇謀、出奇制勝,因此,大量新劇本的產生,是競爭下的自然結果。在這些創作劇本中,能夠脫穎而出,到如今仍經常上演的,實在不多,而《胡不歸》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胡不歸》是膾炙人口的粵劇劇目,首演於一九三九年,其後更多次被改為電影、粵曲清唱等不同的舞臺表演形式。在改動的過程中,編者加進了適當的改革,以適應各種演出形式和各個時代的要求,例如現今在舞臺上演出的《胡不歸》,演出時間要比三十年代為短,但著名的唱段則仍然保留;在電影版本方面,加入了大量的小曲和新的人物,令內容更豐富;在粵曲清唱方面,改編者都會把單支粵曲處理作一件完整的藝術成品,令其適應於粵曲社團和歌壇等場合的表演形式。 本書介紹了《胡不歸》的數個版本,並比較其唱腔、結構、內容、人物,務求令讀者對該劇有較全面的瞭解。 鄧兆華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一級榮譽音樂學士及哲學碩士,研究粵曲與粵劇,曾發表多篇有關粵劇的論文。現職中學音樂教師。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